营以下的“四类军官”

三剑客 2025-02-21 20:40:48

三剑客

最新安置动态,解读安置疑惑。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士小李对我说,“哥,我所在的单位,一个连队有了三类军官群体。”

“哪三类呀?”

“连长是战士考学的,指导员是国防生,副连长是地方考的军校生。”

“真够齐的啊。”

“可不是,三个干部,目前都很焦虑呀。”

“焦虑?都不想干了?”

“也不是,压力大,不好干,有一个笑着说想转军士呢。”

和他聊天后,我发现,目前军官的群体比较多,除了聊天中提到的三类,这有一类是,当前比较火热的直招军官或是双一流大学生士兵免文化考试的预提军官。

可以说干部的入口群体,是定型了。

今天主要说一下,营以下军衔制落地,对于“二类军官”群体的发展路径,会怎么样?

(一)

战士考学或提干的军官。

战士考学或提干的军官的现状有哪些?

①一个瓶颈:年龄大。

大龄或达龄的年轻尉官,成了当前军官体系里面临问题最多的一类。

总得来说,年龄偏大,导致衔级偏低,后劲乏力,个人问题与成长进步的双重焦虑,使许多部队考学的军官或提干军官倍感压力。

②一个后置: 用人机制。

现在正连调副营确实难了,但是职业化应该首先解决选人用人制度的问题,现在副营难调,选人用人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不了选人用人制度上的问题,大龄部队考学或提干的军官的发展,只能激化基层的矛盾。

怎么做?

提干或考学的军官被认为是“最适应部队”的,他们既了解部队,也“耐操”,属于用得最顺心最称手的。只是他们同样存在短板,如在学历上先天不足,干龄上后天不足,客观讲比军校生和国防生都缺少发展后劲。

一是,补齐短板。提干或考学的军官,在任用上,要取长补短,补足短板的同时,多给岗位锻炼,这两类军官群体,带兵有经验,管理有策略,理应在未来的职业化路径上有一席之地。

二是,直提干部。 军官培养,特别是基层指挥军官培养,应大力提倡从现役优秀士兵中选拔,直接提干,提干后再行学历教育不迟,而且培训主要开展必须的科学文化技术和指挥管理知识和技能即可。

军衔制后,赋予考学或提干的军官,应该重点向作战一线部队倾斜,在待遇和晋升上要有考量,以军事素养为基准,干的好的也有很多,不应该成为单位“被冻结” “被编余”的对象。

(二)

国防生军官。

这类军官目前来看,是争议比较大的,褒贬不一。

有的说,国防生来基层,干不好?

①持反对的认为: “国防生就不应该去基层,对组织对个人都是伤害,确实有在基层干得好的国防生,但是这并不是培养制度的成功,而是他个人的成功,从广义上看,这种模式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

②持支持的认为:基层是练兵场,既练军官,也练士兵,作为高学历的国防生,基层锻炼很有必要。

应该来说,历史性的改革,当初建立国防生制度初衷在于借助地方大学的教育优势,为部队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素养的干部,结果却是教育优势借用到了,人才的用与培,没有一体化体现发展方向。

那么国防生后来为什么取消了呢?根本原因是军队已经有能力依靠军校培养优质的军官,不需要依托地方院校了。过去军校和地方上的重点大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过去军校还有二本招生的情况,而重点大学都是超过一本线几十分招生的。

也就存在国防生在两个环节:

一是“入口”环节: “搭便车”“铁饭碗”等多种动机并存,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缠绕始终,培养模式与个人所需不匹配;

二是在“出口”环节:分配从一开始就带着功利性,在分配任务和岗位要求上“大杂烩”,也有存在“一刀切”。

(三)

总结一下

新的军衔制落地,对于军官群体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目前来看,在军官的“入口”环节多元化,未来的军官体系建设,“三高”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化军官体系与现代化信息下的人才统一结合在一起。

再具体一点,军官的职业化,既是要解决军官服役的路径,也是要保障军官职业的后盾,无论是哪一类军官,从“入口环节”到“出口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军官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和晋升考核制度以及退役路径的保障。

制度的革新,必然触及到每一个群体的利益, 甚至关乎到未来的服役路径,不可不察也!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讨论交流)

1 阅读: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