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心态看打工:把它当作生意,会有怎样的惊喜?

一场梦呢 2024-10-07 02:34:22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我们常常纠结于 “打工” 与 “生意” 的定义和差异。很多人觉得,生意嘛,不就是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这么简单。甭管那些五花八门的新模式如何花样翻新,说到底,核心还是低买高卖。你有产品,算上成本、费用,再加点利润,然后找到合适的买家卖出去,这就是生意的基本逻辑。

就像晚上下班后去摆地摊,或者自己开个小店,卖服装、做小吃,这毫无疑问是大家眼中典型的生意。规模虽有大小,但好歹都是自己当老板,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有产品,能溢价,最后成功卖给顾客,实现价值增值。

可要是说到上班、学技术、找工作,从传统观念来看,似乎就和生意不沾边了。人们总觉得只有老板做的才是生意,自己只是个打工的。不是常听到有人说温州帮、潮汕帮的成功法则是 “宁做创业狼,不做打工狗” 嘛。

然而,换个角度想想,当你去打工时,老板其实就成了你的客户。在你一无所有的初始阶段,你出售的是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你去求职,老板录用你,这就意味着你把自己成功 “卖” 出去了。你能力强,老板就会给出相对较高的价格,也就是给予你对等的待遇。

仔细剖析一下,这和开小吃店有相似之处。开小吃店,你的产品可能是一碗面或者一碗小笼包,肚子饿的顾客来吃上一碗,你制作,顾客买单,完成交易。而上班呢,只是把有形的产品换成了无形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把它当作产品罢了。

那为什么同样是上班,有的人薪水高,有的人薪水低呢?原因在于价值不同,也就是附加值有差异。就好比同样是一个包子,有的卖五毛,有的卖一元,甚至有的能卖到十元。家门口的包子现在卖一元,而天津狗不理的包子,听说平均要一二十元一个。除了基本的面粉和肉,狗不理加了品牌的因素,这就是产品的升级换代。

同样是打工,为什么普工的薪水大多差不多,现在深圳基本都是 4000 多一个月呢?因为他们出售的主要是纯体力和纯时间,就像只能解决人不饿问题的普通包子,换个人来做都可以。如果你想薪水高些,就得增加附加价值,比如考个文凭,或者学门技术。这样一来,薪水档次肯定比普工要高很多。

学一门技术,可能需要投入时间,把原本用来泡妞喝茶的时间都用上,也可能需要额外支付学费。那利润在哪里呢?利润就体现在找工作的时候,你有了更多与老板讨价还价的底气。你会想:我好不容易学了这个技能,你要是给不起合适的价格,那不好意思,我只能去找更适合我这个 “产品” 的客户了。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可持续性发展。哪怕这家店一开始很小,但有可能逐步做大;现在生意或许清淡,但说不定哪天就会兴旺起来。一旦一家店做旺了,说不定明年就能开几家连锁。一家店的利润如果只有一万元,那十家、百家呢?想想都让人开心。

可是上班有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呢?很难,很多人上班多年基本上是原地踏步,顶多随着通胀涨点工资。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多是因为人都有惰性,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后,又有几个人会没事去折腾学点东西,增加自己的附加值呢?就像很多做生意的店,开了十年、二十年,还是老样子在维持。说实话,我自己这三四年也是毫无进步,一直小打小闹,道理是一样的。

你要是不信,去百度下那些打工皇帝的薪水,很多比一个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还高。难道能说打工就完全没有前景吗?这时可能又有人会说这是特例了。其实,不管是做无形的 “生意”(打工),还是开实体店做传统生意,能做得好的本来都是特例。看看快餐行业,全球这么大的市场,真正能做好的又有几家呢?这还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最大市场之一呢。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些大实话,但又似乎都是废话。我们选择打工,很多时候是因为别无选择,毕竟我们一开始可能一无所有。不过,要是换种心态,把打工也当作一个生意,想着同样可以做好、做强,是不是感觉会不一样呢?也许这样能让我们在平凡的打工生涯中,找到更多的动力和希望,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你觉得呢

0 阅读:9

一场梦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