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中,写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果没有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估计李绅的名字并不太为人熟悉。
吊诡的是,李绅再次被大众熟悉,居然是网络时代之后的事情。
原因是有人把他黑成一个由善变恶的反面典型。
可是,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比较靠谱的史籍中,我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李绅的黑历史。
相反,总体而言,李绅是一位才华横溢、很有原则的唐朝大臣。

一、坚守大义,不求闻名
公元806年,李绅考中进士,干了几天国子助教后,就被调到镇海节度使李锜手下。
807年李锜意图谋反,让李绅写战书,李绅却假装害怕,哆哆嗦嗦地写几个字就涂改,一连数稿都是这样。
李锜大怒,喝斥道:“你不怕死吗,竟敢这样?”
李绅回答:“我一辈子都没见过兵器铠甲,今天能死,是我的幸事!”
李锜又拿刀逼着,但李绅就是手一直哆嗦,写不出来,被下入大牢。
后来,有人想把这件事好好宣传一下,李绅却说:
“本激于义,非市名也。”
意思是,我是因大义而激愤,并不是要图名声。
于是,李绅阻止了对他的事迹宣传。
这一年,李绅35岁。

二、地方为政,成绩出色
因为身处唐朝中后期“牛李党争”的大背景,李绅(属于李党)和当时大多数官员的命运差不多,就是起起伏伏、跌跌撞撞,能不能在朝廷站住,主要取决于是谁得势,跟工作表现关系不大。
但李绅不管到哪里,都恪尽职守。
1、825年后,李绅先后被贬到滁、寿二州做刺史。
在寿州霍山时,当地虎患严重,无论是挖陷阱还是猎人围捕,都无法根除。
李绅到了以后,不知用了什么绝招,竟然一举根除了虎患:
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2、836年,李绅被调任河南做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时:
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迁宣武节度使。大旱,蝗不入境。
这是说,河南当时有很多地痞流氓,祸害一方,李绅一到位,这些流氓无不望风而逃。
在他的治理下,河南发生旱灾时,蝗虫都没有来侵扰。
3、844年,做了四年宰相的李绅因病主动辞职,调任淮南节度使,已经72岁高龄的他仍然尽职尽责。
就连那本黑他最厉害的《云溪友议》(以异闻怪事为主的一本唐朝笔记小说)都这样记载:
李公既治淮南,决吴湘之狱,而持法清峻,犯者无宥,有严、张之风也。狡吏奸豪,潜形迹。
说李绅执法清正严厉,只要是犯罪的,没有能逃脱的,坏蛋都躲藏起来了。
那李绅又为何会被黑化呢?

三、罪魁祸首《云溪友议》
唐僖宗年间,民间突然冒出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中,把已经去世30多年的李绅黑了个外焦里嫩。
主要黑的,是840年李绅当上宰相后开始飘了,什么家族中的叔叔被迫自称孙子才能被召见,把故友当囚犯,嘲笑老兵和流民,无故揍老和尚什么的。
且不说《云溪友议》记载的这些事,正史中一个字都没有,我们就按正常逻辑来推测一下:
李绅当时得势,完全仰仗李德裕,而李德裕虽然身为李党之首(这一点,很多史学家怀疑,认为他没有结党),但却是整个唐朝最后一位名相,无论是在史书中的形象,还是后世对其的评价定位,都绝对属于上上之选。
如此一个正面人物,还是上级,能允许李绅那些荒诞的行为吗?
这里面,只有无缘无故揍老和尚一事,也许有三分真。
因为当时的唐武宗很讨厌佛教,搞过“会昌法难”,着实搞惨了一众和尚尼姑。

四、持续发酵,乱扣帽子
有了《云溪友议》的丑化,就有了键盘侠的用武之地,几顶不着四六的帽子都扣向了李绅。
1、一顿饭要杀掉几百只鸡,来凑一盘鸡舌头。
这事儿纯属造谣,任何史料,包括小说野史,都没有记录过。
2、韩愈、刘禹锡的讽刺
韩愈的确和李绅吵过架,两个有文化的杠精因为参拜的礼数不对,而争吵不休,最后都被调离了岗位。
但这事其实是宰相李逢吉做的局,因为韩李二人他都不喜欢。
他让韩愈当御史大夫,可以免参拜礼数,又故意让李绅做韩愈的助手,因为讲原则的李绅肯定会因参拜的事情而弹劾韩愈的。
韩愈一辈子心直口快,不仅跟李绅吵架,就算是跟柳宗元、刘禹锡,也照样吵得很凶。
至于说刘禹锡写的诗《赠李司空妓》是讽刺李绅,更是胡说。
李绅从未做过司空,在这首诗大致的创作时间(826年前后)时,两人也完全没有交集。

如果想黑李绅,有件事确实有发挥空间,就是846年他在淮南处理的吴湘贪污案。
这个案子中,吴湘(被视为牛党的人)贪污是铁证,同时他还违规娶老婆,所以被李绅杀了。
等牛党的人得势后,这个案子被翻出来用于攻击李德裕和李绅,说李绅是公报私仇,吴湘罪不至死。
诸多史书都记载了这件事,将这件事视为党争的工具,而对事实本身的是非曲直,却都不予评价。
好吧。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新乐府运动真正的第一人李绅,如此描写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