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国民营企业敬业集团以7000万英镑的价格完成对英国钢铁公司的收购,为英国人民保住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
然而,收购后的经营并不顺利,被因素影响,英国钢铁公司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
面对巨额亏损,敬业集团开始考虑撤资方案,并计划关闭部分效益不佳的工厂。
消息一出,英国政府顿时炸开了锅,为了挽留敬业集团的去意,英国打算动用工党政府的5亿英镑绿色钢铁资金,来对该厂进行补贴。
要知道,英国可是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
英国去工业化18世纪末至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工业中心。
然而,随着其他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英国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
面对困境,撒切尔政府秉持新自由主义理念,大刀阔斧地推行去工业化改革。
这场转型付出的社会代价极其沉重,成千上万的工厂倒闭,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失业。
随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的风险凸显。
与此同时,随着亚洲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海外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政策,试图重振本土制造业。
就这样,2011年,约七分之一的英国生产商选择将生产业务迁回本土,正式宣布英国再工业化重新开始。
2012年,英国政府再次启动了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未来制造业"战略研究项目。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尽管政府和企业界都意识到再工业化的迫切性,但英国制造业的复兴进程却举步维艰。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英国钢铁集团也步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中。
英国钢铁集团的危机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开始大规模去工业化后,曾经辉煌的英国钢铁业就陷入了长期低迷。
这个在维多利亚时代就支撑起"日不落帝国"工业实力的支柱产业,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直到21世纪初,英国政府意识到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的风险,开始推行新的工业化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钢铁等来了"救星"——印度塔塔钢铁集团。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塔塔集团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给英国钢铁带来了新的希望。
2007年,塔塔以6.7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英国钢铁,这在当时被视为英国工业复兴的重要标志。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塔塔收购后不到一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突如其来。
英国钢铁首当其冲,订单骤减,原材料成本上涨,现金流紧张,很快陷入了亏损和负债的泥潭。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英国钢铁也并非坐以待毙。
在塔塔集团的支持下,他们积极尝试各种自救措施:引入日本丰田公司开创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试图提高生产效率;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特种钢材的比重;开拓欧洲大陆和新兴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然而,这些措施在持续恶化的市场环境下收效甚微。工厂的亏损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到了2016年,英国钢铁的亏损额达到了惊人的10亿英镑,即使是财大气粗的塔塔集团也难以继续支撑。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塔塔集团不得不考虑彻底关停工厂的选项。
就在英国钢铁命运岌岌可危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来自中国的敬业集团正在进行海外市场考察,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敬业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之一,年产钢铁超过1500万吨,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还掌握着世界领先的节能环保技术。
英国钢铁在得知敬业集团的兴趣后,迅速向其抛出了橄榄枝。
敬业集团派出了由技术、财务、法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尽职调查团队,对英国钢铁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全面评估,他们详细考察了工厂设备状况、技术水平、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并就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讨论。
经过近四年的缜密准备和反复谈判,2020年3月,敬业集团以7000万英镑的价格正式收购了英国钢铁。
收购协议中,敬业集团承诺保留现有就业岗位,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
然而,现实的发展却远未如预期般顺利。
敬业集团在收购后积极行动,投入数亿英镑进行技术改造,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并尝试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改善能源效率等措施提升运营效率。
但英国钢铁的经营状况却在持续恶化,短短三年时间,累计亏损就突破了4亿英镑,并还有下降的空间。
面对持续恶化的经营状况,敬业集团不得不考虑撤资关停的选项。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这种危急时刻,英国政府竟然站出来表示愿意提供高达3亿英镑的补贴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这一举动引发了许多网友嘲讽英国竟然打算以此“求人”,哪还有曾经工业大国的样子。
结语面对如今这种情况,英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其实才是最关键的。
然而,一会儿强调发展绿色能源,一会儿又转向支持传统产业,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让企业无所适从。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政府曾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将英国打造成"科技超级大国"。
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没有扎实的工业基础,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
英钢的困境,恰恰反映了英国产业政策的短视和混乱。
如今,英钢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即便政府承诺提供补贴,但在缺乏系统性支持的情况下,这种救助更像是临时性的止血,而非长期的治本之策。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悲剧,更预示着英国传统工业可能的终结。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英国是否还能找到工业复兴之路,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