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究竟啥意思?老伴去世了也不能送?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4-09-14 18:48:31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作为相濡以沫的伴侣,陪伴着我们经历过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苦难。

虽然老祖宗也说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这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夫妻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尤其是像过去很多的夫妻,共同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珍惜彼此的感情。

然而在民间却流传着“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这样一句俗语,它引发了人们对于夫妻送葬这一行为的诸多思考。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不只是一句俗语,在很多地方还是一种习俗。这句俗语所说的是两夫妻之间,如果一方去世了,在出殡的时候,另外一方尤其是不能去送葬的,否则可能会有意外或灾祸发生。

这也让不少人十分的困惑了:按理来说,两口子在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了。当一方提前离世了,活着的一方是应该去送葬的,这也是送对方的最后一程。

毕竟两个人一辈子恩爱了,相濡以沫了,这是最后一程了,是应该送的。为何老祖宗却有这样的规矩,或者是习俗呢?

其实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老祖宗的这句忠告,并不是什么迷信,也是有其道理的。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里的送葬也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必须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夫妻都还很年轻,一般是没有这个规矩的。在过去民间还有着“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其实这个上坟和送葬也是差不多的原因,都是说年纪大的老人就不宜参与这样的事情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上了年纪,连自己最亲密的老伴走了,也不能送最后一程呢?

从情感角度来看,两口子在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一方离去,活着的一方确实应该去送葬,这似乎是送对方的最后一程,是对一辈子恩爱的见证和相濡以沫的告别。然而,老祖宗立下这样的规矩,也并非毫无道理。

一方面,两个人共同生活久了,感情深厚,若参与送葬,心情必然会更加沉重。在极度悲伤的情绪下,容易发生意外,从而影响出殡的顺利进行。

悲伤过度可能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动,或者因为身体无法承受巨大的悲痛而出现健康问题。

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下,很可能会引发各种意外情况。

这里要说一下,在过去很多夫妻的感情都是极其深厚的,两口子一方去世了以后,就会过度的悲伤、思念,然后就不久思念成疾而去世,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就有不少,甚至有些夫妻还会殉情。

另一方面,送葬对于活着的一方确实是极大的考验。在过去,大多是土葬,坟地通常在比较偏远的地方,道路崎岖难行。

在丧礼期间,活着的人已经非常劳累和辛苦,特别是对老伴来说,它是最为痛苦的一个人了。

若参与送葬的话,期间再长途跋涉去送葬,无疑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比如中途晕倒或者因劳累过度而引发身体疾病等,这对身体极为不利。

上了年纪的人本身就可能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在这样的高强度压力下,身体很容易出现问题。搞不好就是这里在送葬,另外一方也去世了,那就不好了。

也是因为这些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古代就有这样的规矩,一般上了年纪的老伴去世了,活着是一方是不宜去送葬的,最好是待在家里,这不仅是为自己好,也是为了确保葬礼顺利的进行。

然而,在现代社会,对于这一传统习俗,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从情感需求的角度出发,有些老人可能希望能够送老伴最后一程,以完成内心的告别和情感的释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老人身体状况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陪伴。如果老人身体状况允许,并且有强烈的意愿去送葬,那么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以较为安全的方式参与其中。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失去老伴的老人,我们更需要给予关心和关爱。无论是在丧礼期间还是在日后的生活中,都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可以通过陪伴、倾听、提供实际帮助等方式,让老人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支持。

总之,“夫妻不送葬”这一传统习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既要尊重传统习俗,又要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和身体健康,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面对生死离别,让活着的人能够更好地继续生活。在你的家乡还有这样的习俗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0 阅读:22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