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创造力到底能有多强?它可以让人忽略岁月,也可以令人于时光流逝中一再惊艳。
比如89岁的曹桂珍女士,早年在老家村子里教过小学,卖过百货,业余时间钟爱剪纸,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她手中生发出惟妙惟肖的刀情纸趣,老家的窗户、墙壁都是她的“展厅”,谁家娶媳妇、过大年,多半会去讨要,大红的“囍”字给乡亲们平添了几分喜庆,那些剪裁精美的花鸟畜禽也让一众清贫人家多了些生机。

后来她携儿带女到省城跟先生团聚,依然撂不下老手艺,就这么剪着剪着,终是剪出名堂,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56岁那年,曹女士的剪纸作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香港回归前夕,她精心制作的大型剪纸组画“巧手妙剪迎回归”见诸10余家报刊。2003年,《曹桂珍剪纸艺术》个人专集付梓;2007年,剪纸作品《耕牛图》入选“中华老年艺术家宝典”,被评为一等奖,个人荣获中国老年艺术家称号。
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曹女士已是71岁老人。就当人们以为她将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时,2016年,她以国画花鸟作品《晚晴集》华丽转身。2019年,83岁的她又出版了一部《再少集》。此时的她,早已是山东女画家协会会员、山东名人书画院画师。
其实早在1998年,退休在家的曹女士就悄悄上了省老年大学,专攻牡丹国画。家里为此专门辟出一间画室,每次去拜访,客厅里少见她的身影,先生再三呼唤,她才从画室快步走出,手里拿着几幅习作给我翻看,眼中闪着动人的创作的光。2015年春节,她画的一幅牡丹水仙图让我眼前一亮:牡丹红得鲜艳,水仙白得剔透,枝叶花瓣间,写满层层叠叠的春意。精心装裱后挂在卧室欣赏,每每如沐春风。画上有她先生、著名书法家娄以忠的题字:“富贵神仙各自栽,红颜银容一起开。”伉俪联袂,书画相映,尤显画作的珍贵。
娄先生给妻子的画题字,向来只署“桂珍”。前几年曹女士送我一幅牡丹图,在我看来堪称精品。娄先生提笔写下“馨香满园”,落款依然是夫人的名字。我说:“再署上您的大名吧,更有纪念意义。”先生欣然命笔。这幅字画一直挂在我办公室里,到访的客人直赞“好画!好字!”

转过年,虚龄90的曹女士又将结集出版新画册,问我取个啥名字好。一时哑然——“晚晴”“再少”,两部画集的称谓已将老人创造力、生命力之顽强体现得很是充分。苦思冥想间,脑子里闪出曹植《洛神赋》中的辞句: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不知《流芳集》三字当否?
老人前半生辛勤劳作,一人在农村带大五个孩子,但即便身处乡野,她也在用剪纸之美散发着平凡生命中的如缕芬芳;老来不肯赋闲,而是再辟新径,近40年学画、作画,渐入佳境,一再惊艳了丹青时光。
九秩画家不言老。君不见,伊人一路走来,一路流芳……
(大众新闻记者 齐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