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见过整条街的商铺一夜之间集体消失吗?4月8日的牡丹江街头,就上演了这样魔幻的场景。往日热闹的万达商圈周边,如今放眼望去尽是紧闭的卷帘门,连个买包烟的地方都找不到。有居民拍下视频吐槽:"这阵仗比疫情期间还吓人,午饭都没处解决!"
从网友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商铺关门潮波及了市区多条主干道。最让人费解的是,紧挨着万达广场的黄金地段也没能幸免。餐饮店、便利店、服装店全部门窗紧闭,空荡荡的街道上只有零星行人,这种反常景象让不少市民直呼"瘆得慌"。
"听说要搞大检查,不合格就要挨罚!"在当地商户的微信群里,这样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开面馆的老王告诉记者,4月7日晚上,同街区的五金店老板突然在群里提醒:"明天都别开门,躲三天检查!"虽然没人说得清具体检查内容,但听说有同行被罚过款,大家宁可信其有。
记者走访发现,这种恐慌情绪像病毒般蔓延。经营奶茶店的小刘坦言:"现在生意本来就难做,要是再被罚款,两个月都白干了。"开超市的张大姐更是一脸无奈:"我们这条街关了八成店铺,我要是不跟着关,不是等着被查吗?"
面对商户的集体"躺平",监管部门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市监局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最近没有组织任何专项检查,商户营业情况属于自主行为。"街道办也澄清从未下发停业通知,工作人员苦笑着说:"我们也是看到视频才知道街上店铺都关了。"
这出"罗生门"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开餐馆的李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房租加人工成本将近2000元,停业三天就是白扔6000块。"要不是被逼急了,谁会跟钱过不去?"他的疑惑道出了众多商家的心声:"要真没检查,大家为啥都像约好了似的关门?"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剧情去年11月曾在广东潮汕上演。当时也是传言检查将至,商户集体关门躲避,最后证实是场乌龙。如今这阵"关门风"从南海之滨刮到北国雪乡,相似的剧情在全国两端反复上演,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深思。
从事餐饮加盟的赵先生分析,现在实体店经营确实举步维艰。"电商抢走大半生意,还要应付房租、人工、原材料各种成本。要是再来个突击检查,稍有不达标就是罚款,搁谁都扛不住。"他的话说出了很多小商家的焦虑。
记者注意到,在各大本地论坛上,商户们的吐槽此起彼伏。有店主抱怨:"现在各种检查标准三天两头变,今天说灭火器位置不对,明天嫌消毒记录不全,整改通知像雪花片似的。"也有商家坦言:"我们不是抗拒检查,实在是经不起折腾。有时候刚按A部门要求改完,B部门又来挑刺。"
值得玩味的是,这次集体关门事件中,商户们展现出惊人的默契。开服装店的孙女士透露:"现在商家都有互助群,有点风吹草动就互相通气。"这种"抱团取暖"背后,折射出的是对营商环境的深度不安。
在商业街做了二十年生意的周老板感慨:"早年开店只要诚信经营就行,现在要应付的'功课'太多。我们这些老商户都快成'全能选手'了,既要懂食品安全,又要会消防管理,还得研究垃圾分类。"他的无奈,正是千万实体店经营者的真实写照。
虽然这场关门风波终会平息,但它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实体店铺作为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计。当这些"人间烟火"需要靠"装死"来自保,是否该反思我们的监管方式?如何在规范市场秩序和呵护小微商户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才是解开这串卷帘门铁锁的真正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