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臭名昭著,为何在三年得势期却能帮助大明压制皇太极?

一点儿历史事 2024-09-17 19:55:30

魏忠贤臭名昭著,为何在三年得势期却能帮助大明压制皇太极?

先说结论:当然压着打说不上,但总体来说,大明占优势,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承认,也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其实就一个,官方点说是“经济”,非官方点说是“搞钱”。

魏忠贤,或者只有阉党能把钱搞来。

那是士绅没有钱,或者搞不来钱,“九千岁”(代指魏忠贤)就从他们的身上搞。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钱一切都白搭,毕竟那些战场上作战的大兵们也需要生存。

图为影视作品,押运粮草

1.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明代最终灭亡,也是因为没钱。

大明末期国库空虚,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六百万两白银,可单单军费支出就达到了四百八十万,老朱早年规定的“宗室俸禄”还要给,最终不就没钱了么?

西北地区的人吃不上饭,官府压榨得又太狠,最终就只能造反。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大明没有钱,只不过是国库没钱罢了。

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后,对着大明官员一顿猛打,搜刮出了三千七百万两白银,六百万两黄金,珍宝、古玩更是不计其数。

这可是大明三十年都收不上来的财政收入。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那些朝廷文官富得流油。

不过作为帝国统治者的崇祯是真的穷,因为国库空虚,他曾多次动用自己的小金库“内库”补充军费,以至于后来上朝的龙袍都要打补丁。

崇祯要面子,为了不让大臣看出来,他每次上朝都走的很慢,就是不想让补丁漏出来。

PS:与后世某位道什么光皇帝花五十两补龙袍做戏不一样,崇祯的龙袍是找妻子补的,没花一分钱。

对内:军费激增,大明只好增加税收,而官员们更是趁机搜刮,本就苦不堪言的老百姓走投无路,只好继续壮大农民军。

对外:皇太极不断劫掠,导致大明财政受到挤压,进一步压缩了大明的生存空间。

这就导致皇太极越来越有钱,大明越来越穷,所谓的“明亡清兴”根源就在此。

2.大明的钱到底去了哪?

答:文人集团和王公贵族

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到了明朝老朱对文人更是极为尊重。

文人得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特权——三不:不交税、不纳粮、不徭役。

正因为老朱的优待,文人最终形成了士绅阶级。

图为士绅们在举办豪华宴会

而大明军队之所以战斗力低下,除了军籍(卫所)制度僵化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没有钱发军饷。

因为缺乏军饷,大明军队甚至几度哗变。

袁崇焕刚被崇祯任命为蓟辽督师的时候,还没上任,宁远就爆发了哗变。

图为袁崇焕

原因就是没发军饷。

但这些劳苦工作“对外大头兵”翻遍了巡抚衙门,也没找到一分钱。

辽东巡抚毕自肃自感愧对朝廷,拔剑刎颈。

就在辽东局势混乱到极点的时候,袁崇焕单身匹马来到了军营,平定了叛乱。

什么叫猛人,这就是猛人!

与几个月没发工资的军人不同,文人们的生活却非常滋润。

因为钱都在他们手里。

图为老百姓在辛苦劳作

3.士绅的膨胀

老朱的“士绅不纳粮”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不论多少田产,都不交税。

这就导致许多地主都把自己的田产挂名在士绅的名下,反正只要“挂名”费用低于赋税,就是赚到。

这个行为在历朝历代都有存在,也就是“投献”。

“投献”导致土地大量集中于地主手中,并成为地主私有财产,而原先那些小农最终只能沦为佃农。

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历朝历代(除宋代以外),都在想尽办法抑制土地兼并。

但不管如何绞尽脑汁,这种矛盾都会在王朝的两百到三百年里达到顶峰,并爆发农民起义。

这也就是所谓的“圆周率”,恰如现在,我们是否也感觉阶级鸿沟难以跨越了。

更“要命”的是古代科技过于落后,土地丈量是几年一次,在下次丈量之前,无论如何变化,都必须缴纳上次规定的缴税额。

随着越来越多人把土地“投献”给士绅,剩下的农民就必须分摊更高比例的缴税额。

这就导致皇帝征税越来越少,农民赋税越来越高,而士绅集团则越来越有钱。

“人头税”更是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即使没有土地,“人头税”也要一分不少地拿。

一些交不上“人头税”的老百姓只好去借高利贷,还不上的更是卖儿卖女卖土地,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和土地兼并。

之前大明承平日久,收不上钱来大不了可以少花点,可一旦遭遇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万历三大征花费千万却寸功未立,不仅耗空了大明国库,还养肥了敌人。

图为万历为出征将士践行

这也就是“大明实亡于万历”的由来。

天启继位后发现自己“穷的揭不开锅”,而身边的王公大臣却只会满口“仁义道德”。

如果让他们收税,最后只会把担子加在老百姓身上,最后形成闭环。

圆周率如下:

开国分地安民——部分农民投机倒把献土地给士绅——剩余农民负担加重,只好妥协继续献给士绅——国家承平日久,人口增加,人头税苦不堪言,高利贷缴税——卖儿卖女卖土地还债——皇帝无处收税,国力衰弱——外敌入侵,农民起义——改换新天。

5.“天才”天启

图为影视作品,天启雕刻木头

天启虽然是个木匠,但他却误打误撞打破了这个圆周率。

因为他信任的人是太监。

王公大臣财富过分积累导致国库空虚,前方拼死作战的将士连棉衣都穿不上。

再这么下去,大明得提前完蛋。

而魏忠贤等阉党可谓是“跳脱三界之外”,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阶级,他们没有“三免特权”,又出身寒微,最懂得老百姓疾苦。

最最最重要的是,他们没读过圣贤书,没那么多规矩要遵守。

PS:崇祯当年如果提前南迁,背靠南京政府(大明双都政治,南京也有六部),以及江浙富甲天下的财力,尚有一战之力。

只可惜崇祯困于祖制,宁死不离,最终玉石俱碎。

如果他晚生两百年,看到慈禧多次西狩,不知道作何感想。

当然,这些阉党虽然因为不是什么“好人”,但他们很清楚他们和皇帝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皇帝死了,他们也得完蛋。

而那些王公大臣却只需要换一个主子。

魏忠贤当年就是被逼无奈当了太监,自然知道百姓已经没有油水,而那些王公大臣们整天鱼肉百姓,衣服上都能“榨出二两油”。

在魏忠贤的率领下,东西厂爪牙不断搜集王公大臣们的犯罪证据,一旦罪名坐实,立刻抄家。

不仅如此,魏忠贤还派出矿监税吏,将江南地区的茶税、盐税源源不断地收到中央。

正是这些宝贵的财富,保证了大明军队的温饱和战斗力。

当然魏公公少不了中饱私囊,可比起“铁公鸡”王公贵族们,魏忠贤当得起“九千岁”这个名号。

随着时间流逝,大家也明白了魏公公在替皇帝搞钱,也都自发的把钱送了过来。

那些不识趣的,魏公公也会帮你“体面”。

这些最后也成了搞臭魏公公的“筹码”。

把钱搞到手后,魏公公也从不吝啬,边军有战功,立刻给钱。

边军缺少冬衣和粮草,魏公公想尽一切办法也运过去。

为了筹备战马,魏公公别出心裁赏赐给士绅“紫禁城骑马特权”(按规定受赏的士绅要向朝廷贡献马匹作为回礼),并将得来的战马通通送往前线。

有些士绅因为多次“受赏”叫苦不迭,可这些都是边军急需的物资。

天启或许真是个智者,所以临死前才让崇祯一定要信任魏忠贤。

只可惜,历史都是士绅所书,魏忠贤的忠奸也由他们所定。

崇祯最终遗言“诸臣皆是亡国之臣”,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哪怕到了最后,给他陪葬的王承恩,也是个太监。

尾声

后来的雍正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了“士绅一体纳粮”,踩到了那些封建地主的尾巴,被士绅抹黑“死无全尸”、“头被血滴子割去”等。

历史不仅由胜利者书写,更是文人士绅所写,魏公公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魏公公,一路走好,下辈子多读点书吧。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1 阅读:480
评论列表
  • 2024-09-17 23:07

    弃地就是压制,这谁不会?

    用户14xxx00 回复:
    最起码没有后金一次也没有入关看看袁崇焕掌权时期第二年就打到京城之下了后来后金每一次进关就跟走亲戚一样畅通无阻
  • 2024-10-06 12:32

    战争是拼经济,能收税就能打

  • 2024-10-30 15:23

    崇祯自取灭亡,怨不得别人!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