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式微!北外、上外等外语院校该如何破局?原因何在?

凡尔赛百态 2025-03-30 01:35:49

外语专业都是“好汉不提当年勇”。

外语专业与北上外。

就像建筑学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与同济大学。

支柱专业所在的行业衰落,不可避免的引起恐慌和高考分数暴跌,但是不至于摧毁一个高校。

可能很多人对以前的北外上外没有概念。

但在当时全国人心目中,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分数都妥妥是Top10级别的存在。

当时这两所,可比现在的什么两财一贸牛逼多了,什么一般的985在他们面前简直就是弟弟。

即使是现在,北、上外面对中大、武大这样的985也依然不落下风。

这就是外语界超级名校早年间积攒的口碑,带来的光环效应。一时半会是消退不了的。

很多人只盯着理工大学,知道很多行业大学崩溃了。

例如,传统的冷门专业包括农林牧、水产、冶金煤炭钢铁纺织等。

近年来土建类高校却遭遇了困境。而文科类高校数量本来就不多,主要包括语言类、财经类、政法类、师范学院以及综合性大学。

一直以来,财经和政法都是热门专业,而历史和哲学等则一直是冷门。

在90年代,外国语曾经是大热门,但现在所有大学生都学外语,导致学外语变得不再吃香。

再加上现在的AI自动翻译技术,纯学外语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外贸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理工背景的外语人才。

这些外国语大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综合性大学,大量开设了财经、金融、会计等专业,而小语种专业则只能骗一个是一个。

小语种之所以热门,不仅源于80-90年代各单位的外派机会,还因为入世后外贸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与众多国家的贸易往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英语系国家的接触相对较少,却与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日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也是为何政法、工业类院校纷纷开设俄语、德语等专业的原因。

随着英语的普及、翻译软件的日益专业化以及外贸环境的变化,情况发生了转变。

当一个国家处于追赶阶段时,它需要学习各种语言,寻求多方资源;而当它取得一定地位后,则是其他国家来寻求合作,学习其语言。

这正如许多国家现在热衷学习英语,但英语系国家对小语种的热情却相对有限一样。

北外和上外并非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学府,但它们在专业领域的卓越成就却是毋庸置疑的。

即便面对高考分数线的不断下滑,这两所学校依然让众多学子难以企及。

近年来,外语行业及其人才所遭遇的挑战,引发了外界对该领域及其从业者的质疑,也让行业内的人们倍感焦虑。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的需求,而非学校自身的问题。

作为培养顶尖外语人才的摇篮,这两所学校一直在努力提升专业水平,积极引进并整合优质师资力量。

它们也在探索“多语种+”的发展模式,实施“跨、通、融”的人才培育策略。

或许可以说,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正是它们破局的一种方式。

也有人会觉得,语言类学校逃脱不了被合并的命运。

其实合并是否是唯一的选择呢?

“夕阳”并不等同于“灭绝”,无需将外语类院校或专业贬低得如此不堪,尤其是像北外、上外这样的业内顶尖学府。

为何要选择“合流”呢?

这不仅会给外语类学校和综合性大学同时带来诸多不可预测的变化。

更会对国内外语行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造成巨大影响,实在是得不偿失。

外语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肯定会逐年下降,毕竟当前就业岗位稀缺,优质单位愈发难以进入。

小语种专业的红利正在消退,未来几年这一情况将更为严重。

因为相关业务对外语的需求并不大,所以谈不上“自救”。

这两所学校仍在扩招,根本不愁生源。

许多分数不够的学生,尤其是依靠北外的“综合评价”,即使达不到一本分数线也能进入曾经的top10学校读书,他们对此乐此不疲。

哪怕学习的是太平洋或非洲的小语种,他们也会欣然接受。

既然不缺生源,就业率无论如何也能接近100%,在文科院校中算是佼佼者。

问题在于生源素质下降,但外语专业真的需要那么高素质的人来学吗?

大概前几年的宣传导向和欧风美雨情结导致了这种虚高现象。

所以,如果“自救”的前提是不介意录取分数线的逐年下滑。

而生源和完成招生计划不成问题。

那么与其说“自救”,倒不如说是“接受现实”。

在当前的形势下,外语类院校就一定要进行何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掀起何等大的巨浪。

它只需要一如既往地用人文精神与自由思想滋养着学生。

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温度、有勇气、有思想、有情怀的独立人。

相信外语院校、外语行业和外语人才只是像适逢旱季的江河湖海,即便没有汩汩水流的汇入,但也绝不会枯竭。

各位以此有何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