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阳泉人的痛苦回忆,1981年阳泉矿务局电影院特大爆炸案始末

积远观看世界 2024-10-18 15:32:36

1981年7月22日的夜晚,山西阳泉矿务局电影院,数百名观众正在沉浸在电影《梅花巾》的剧情中。然而就在电影开场20分钟后,剧烈的爆炸突然发生,瞬间夺走了32条生命,造成了超过127人受伤。究竟是谁制造了这场惨绝人寰的爆炸?他的动机何在?

当晚,阳泉市的矿务局电影院内,空气中弥漫着夏日的燥热。人们顶着难耐的燥热进入了电影院,电影《梅花巾》讲述了华侨一家人历经磨难的故事。

在那个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电影成为人们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之一,电影院几乎每场电影都座无虚席。

然而,8点左右,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坐在电影院后排的观众只感觉到一股炽热的气浪迎面扑来,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震动和飞溅的残片。

天花板被瞬间炸开,碎片四处飞射,惨叫声、哭喊声瞬间充满了整个影院。

“我的天哪,爆炸了!”一名观众惊呼,突然来临的灾难吓坏了所有人,大家纷纷抱头鼠窜。然而,爆炸的核心区内,32人当场丧命,44人重伤,83人轻伤,现场一片狼藉。

消息传出后,整个阳泉市陷入了巨大的恐慌,电影院附近的街道上,议论声四起。

这场爆炸事件震动了全国。消息迅速传到北京,公安部立刻行动,组成专案组前往阳泉,联合当地公安展开调查。

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霍士廉连夜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工作,同时,公安部赵苍壁部长也发出命令,务必迅速破案,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警察连夜开始勘察现场,最终,锁定了爆炸中心:25排2号座位。在这个位置上,调查人员发现了重要线索——爆炸是通过手动触发引爆的。

爆炸物为铵锑炸药,装在一个铁制容器中,通过电池和雷管进行引爆。

在座椅下的地面上,警方还发现了一些弹片和肉块。经过进一步的法医检验,这块肉来自于人体大腿的缝匠肌,爆炸物很可能是被放在腿上引爆的。

然而,谁是这场爆炸的制造者呢?

警方推测,凶手在引爆炸弹的同时也被炸死,因为在爆炸后,现场一片混乱,根本没有人能逃脱。于是,警方决定通过滚雪球式的调查方式,访问每一位幸存者,试图还原当晚的座位分布。

“我当时是买了25排2号的票,后来遇到我老婆,她也想看,但只有一张票。”矿务局管理员回忆道。

他原本打算退票,重新购买两张连座票,但售票窗口已经没有空位。就在他为难时,看到一名黄头发的年轻男子手里拿着几张电影票。

“我们问那男青年能不能换两张票,他挺爽快的答应了。”管理员补充道。于是,25排2号的票就这样转到了这名黄头发青年的手里。

进一步的访问中,警方得知25排4号座位的重伤者曾注意到这名年轻人带着一个军绿色的挎包,并且在他离开座位时,包撞到了她的膝盖。她回忆道:“我感觉包里面有硬邦邦的东西,像是电池和电线。”

警方通过这一线索,逐步锁定了爆炸中心的尸体。与此同时,另一对坐在27排的夫妇提供了决定性的证词。“我们认识25排2号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同学,高海平。”他们告诉警方,电影开演前,他们还和高海平打了招呼。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确认高海平就是爆炸的制造者。高海平的母亲对尸体进行辨认,当看着眼前这位母亲突然开始嚎啕大哭,警方心中已经了然。

随着证据链逐渐形成,警方开始搜查高海平的住所。在他的抽屉里,警方找到了遗书和一些信件,揭示了他实施这场爆炸的动机。高海平因为感情问题陷入了绝望,他的女友提出分手后,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遗书中写道,他约女友看电影,原计划是与她同归于尽。然而,女友并未赴约,这让他彻底失去了理智,最终引爆炸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带走了无辜的观众。

“她不来也没关系,我已经决定了。”这是高海平留在遗书中的最后一句话,展现了他内心的决绝与绝望。

爆炸发生后,阳泉市的大部分公共场所都人流稀少,电影院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禁区。政府在随后的日子里加强了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严打行动,以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通过这场惨痛的爆炸案,人们不仅看到了极端情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危害,也意识到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情感的失控,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而高海平的悲剧,也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理性与冷静的重要性。

1981年的这场爆炸案,成了历史中的一块伤疤,它不仅带来了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也让无数人对爱与绝望的边界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资料:

中国大案要案纪实——037.阳泉爆炸案——2024-05-21 21:46·平利检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