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都已经熟悉《泰山刻石》那种庄严的篆书风格的时候,古人日常手写的篆书又是什么样子?难道都像碑刻那样工整端正?篆书结构复杂,书写效率低,那么古人是如何提升书写效率的呢?简牍砖瓦篆书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
侯马盟书书写于玉石上,数量共有5000余片,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公元前550年。
温县盟书与侯马盟书接近,而数量是侯马盟书的一倍以上,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辞的文书。多在圭形石片上用毛笔黑墨写成。
楚帛书是战国中晩期文物,是中国最早的带有数术性质的特殊作品。楚帛书长47cm,宽38.7cm ,内容图文并茂 ,共分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三大部分 ,有8行和13行两段文字,共961字 。文字四周绘有12个怪异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肩水金关汉简中篆书简十七枚, 其中干支简十一枚、文书简二枚、检楬简二枚、内容不明简二枚,共计七十二字,其中干支类的四十二字,这些干支文字无对应关系,并不表示纪年或日期,或屯戍人员为平日书写练习之作。
望山楚简包含两部分:望山1号墓竹简和2号墓楚简。望山1号墓出土的卜筮祭祷简文尚属首见。同时为研究战国简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望山2号墓楚简的遣策内容为考订楚国器物名称,也对于研究随葬制度与楚人的习俗提供了一批文字资料。
信阳长台关楚墓竹简,共148枚。部分文句与《太平御览》卷八〇二所引《墨子》佚文类似。竹简用两道黑色丝带编联成册,在距竹简上端约18厘米处及距竹简下端约15.5厘米处各有一处契口,部分竹简每四根一束,字面朝里,两两相对放置,竹简内容属于遣策。
云梦睡虎地秦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包含1155枚竹简、4万余字,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包山楚简,计有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楚简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秀丽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有风格,由此可见由篆变隶的轨迹。
西汉“海内皆臣”砖,陶质,释文:“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砖文笔道粗细均匀,用笔圆转灵活,刚柔并济,为典型的小篆风格。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古代中国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张掖都尉棨信棨信为红色织物,长 21 厘米、宽 16 厘米,上面有系,正面墨书鸟虫书“张掖都尉棨信”六字,应为西汉晚期遗物,保存良好。棨信为出入关津用的凭证,以木杆撑高持行。也有学者认为棨信具有传令启闭关门的作用。
左作货泉陶片为泥质灰陶,火候较高,似属缸、瓮一类陶器的残片。在陶片表面有货泉钱印纹和暗划纹及圆点纹。货泉钱是王莽末地皇元年开始铸造发行的一种货币,由此可知这件陶片是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