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为何在二宫之争中暴亡?若多活几年会成为东吴版司马懿吗?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4-10 11:31:12

三国时孙权、陆逊相互信任,一度演绎了君臣相得的佳话,和刘备、诸葛亮相比也毫不逊色。

公元200年,19岁的孙权接替被刺的兄长孙策成为江东之主;小他一岁的陆逊就在三年之后被选入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此后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孙权,袭取荆州、火烧夷陵,被委以重任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

244年,陆逊被任命为丞相,同时还保留了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位极人臣,步入职业生涯的巅峰。

可仅仅一年之后,陆逊就因立嗣之争被孙权活活逼死。陆逊的经历,堪称“金杯与汝饮,白刃不相饶”的典型案例。

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陆逊如此忠诚,并且支持太子孙和,立场没有一点问题。论地位、品德、才略,足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完全可以像诸葛亮那样被当作托孤重臣委以重任。陆逊究竟是错在何处?

其实这就涉及三国中后期的士族化过程。

东汉至魏晋时期强宗大族不断积累和扩大势力,从而逐步形成了门阀。他们以家族垄断朝堂,并且在经济上不断侵吞扩张,在社会上不断固化。

比如曹魏的颍川集团,通过提议推行九品中正制,最终占据了对谯沛集团的绝对优势,实力强劲的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完成了篡魏。

而在江东,陆逊显然也曾尝试过推行儒学来促进士族抱团,从而像颍川集团一样完成对朝政的垄断。

只可惜孙权驭下之术炉火纯青,先利用江东大族稳定了基本盘,形成“淮泗集团+江东大族”的格局。之后在淮泗集团逐渐衰弱之后,又试图通过打压江东大族,形成“宗室+江东大族”的新结构。

陆逊作为江东大族领袖,其地位就显得相当尴尬。

为什么孙权晚年会如此排斥陆逊提倡的儒学?若孙家与陆家共治,东吴是否能够延续更长时间?陆逊若长寿一些,会成为东吴的司马懿吗?  

陆逊

孙家本是江东草根,祖辈以种瓜为生。后来孙坚抓住黄巾军起事和军阀混战的时机,在江淮招兵买马,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因为孙策出身寒门,且不讲武德攻击江东当地州郡官员,所以在进军江东时,遭受了江东大族的抵制。

孙策便祭出了铁血手段。当时一些江东大族,比如会稽盛宪、周昕兄弟、王晟、乌程邹他、钱铜、吴郡高岱等,都遭到了严酷的打压,有些甚至被灭族。

陆逊的家族也被卷入其中。

陆逊出身吴郡陆氏,陆氏是江东四大姓(吴郡顾氏、吴郡陆氏、吴郡朱氏、吴郡张氏)之一。陆逊少年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读书。很不巧,在之后平江东之战中庐江被孙策攻破,陆康气恼不已,在一个月后病逝。

家族顶梁柱一垮,陆氏家族的天便塌了。全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半数,作为江东四大姓之一的吴郡陆氏一夜之间到了没落的边缘。 

一开始,陆逊及族人对于孙氏势力肯定是视若仇敌,绝无好感。

陆康的儿子陆绩更是在临死前称自己是汉臣,不认可东吴的存在。

豫自知亡日,乃为辞曰:“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又曰:“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

陆绩不仅不认可东吴,还咬着牙恨恨地预言,六十年后天下一统,东吴将不复存在。

陆逊同样极为痛恨孙氏政权严厉的统治手段,这个态度贯穿了其一生。  

孙策铁血平江东

虽然知道东吴灭亡是早早晚晚的事。但陆逊明白,当下要是不和孙氏合作,陆家将再无未来。

为了让家族免于衰亡,陆逊只得打碎门牙往肚里咽,收敛锋芒谨事孙氏。

200年,孙策因为遭到许贡门客刺杀而去世。孙权继承其位之后,明白要是再与江东势力硬碰硬,很可能就要卷铺盖走人了。于是孙权委托托孤重臣张昭替其缓和与江东势力的关系,起用江东人才。

陆逊抓住机会,在二十一岁那年进入孙权幕府,成为了孙权的幕僚。

一开始陆逊是主持文秘工作。没多久,他被外放出任海昌县的屯田都尉兼县令。海昌县是如今的浙江海宁,当时东汉顺帝设县后才刚过了八十多年。将陆逊派往此地,绝对谈不上重用,充其量只是将其当作派往基层的储备干部。

当地还是百废待兴,生产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连粮食都还做不到自给自足,所以还需要屯田开荒。可以想象,这种状态下,当地治理水平和生产水平都高不到哪去。

于是陆逊开始当起了技术示范,他将先进的技术带到了当地,通过规模化屯田,把粮食储备搞了起来。后来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粮食减产,陆逊便开仓赈济贫民,缓解了灾情。

在饥荒之年,老百姓还能够吃饱肚子,这让陆逊很快便树起威望来。靠着威望,陆逊便鼓励督促当地人种田养蚕,组织大家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官府的组织管理水平得到增强,社会生产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陆逊在当地实现了大治都不为过。

在海昌的经历,证明了陆逊具备成为能臣的潜力。但就孙权看来,陆逊想靠这些获得提拔还不太够,他得证明自己的忠诚。

怎么证明呢?那就是交投名状,证明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

在孙策遇刺之后,江东一时间乱成了一锅粥。江东六郡一下就乱了四个,庐江太守李术联系曹操并公开与孙权对立,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被仇敌所杀,孙氏宗亲、庐陵太守孙辅见势不妙也私底下联络曹操,而孙暠则一度要带兵去夺了孙权的位子。此外,豫章、会稽等地的山越、山贼豪帅也纷纷兴风作浪。 

对于陆逊来说,要获得孙权的信任,莫过于对地方豪帅宣战,为孙权解忧。

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一带也有很多隐匿人口。陆逊上书孙权陈述征讨的利益,请求让他去招募,当时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骚扰地方多年,官府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终将其平定。时陆逊手下已有二千余人。

通过这些行动,陆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已经对孙权的忠心。

陆逊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屯兵利浦。

东吴屯田

赤壁之战后,有个问题让孙权一直感到颇为头痛:随他进入江东的淮泗集团发展迅速,渐渐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如果孙权不想办法约束一下淮泗集团,那么他们也会成为脱缰的野马,让孙吴政权变得四分五裂。

此时江东大族就成为了现成的制衡力量。

陆逊由此找到了上位机会。陆逊与孙权没有直接的恩怨瓜葛,并且他急于改变陆家面貌,而孙权急于从江东四大姓中找到有分量的合作者。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两人一拍即合,愉快地达成了合作意向。

陆逊先是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资源。他向孙权建议应当扩充军队,挑选精锐兵卒。孙权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身侧的帐下右部督,统领帐下亲卫部队,并让其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

陆逊开始展现出色能力。

217年,江东山贼头领费栈被曹操收买,在丹阳发动山越起事,充当曹军内应。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当时费栈人多势大,而陆逊的兵马较少。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

不仅能打,还善治。击败费栈后,陆逊勒令当地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当地的匪患由此彻底消除。

或许是因为陆逊表现实在是太优秀,有些人开始眼红了。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陆逊违法征用民众。而陆逊见孙权时,提到淳于式时称其是好官,显示出了其较高的容人之量,收获一波好评。

恰逢风口,又是军政水平一流的人才,陆逊得到破格提拔便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讨平山越

在220年吕蒙去世之前,淮泗集团尚处于优势地位。

此时淮泗集团的周瑜、鲁肃和吕蒙先后掌握兵权,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成功袭取荆州,淮泗集团由此盛极一时,江东大族只能甘拜下风。

但接下来,陆逊、顾雍等人开始发力。

在偷袭荆州前,孙权拜36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领上游大军。改变了上游大军一直被淮泗集团所掌握的局面。

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困襄阳、樊城。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写信以卑下的言辞吹捧关羽,并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关羽看信后,甚为轻视陆逊,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反将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待江陵城中空虚,陆逊所部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由此让关羽在襄樊前线阵脚大乱,并迫使江陵、公安的麋芳、傅士仁献城投降,从而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221年,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发起夷陵之战。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国大军,陆逊并没有正面硬刚,而是打了一场堪称为艺术的心理战。

他先是和应对关羽的套路一样,驻守巫县、秭归的吴军一战即溃,让刘备和蜀军的骄纵之心到达顶点。

当蜀军得意到极点时,陆逊又让孙恒在城坚粮足的夷道坚守。蜀军久攻不下,自信心又大幅受损。

同时吴军在后撤的同时层层设防,不断消耗蜀军的士气,拉长蜀军的补给线。这样蜀军的锐气竟然被消耗殆尽,不得不和吴军相持半年之久。

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汉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

看到反攻时机已经来到,陆逊却不着急,他要让蜀军更松懈。

陆逊先试探性地进攻蜀汉军一营,但交战不利。这样就让蜀军产生一个错觉:原来吴军也是强弩之末,大家都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或许很快战争就会结束。于是蜀军普遍进入了松弛的状态。

同时陆逊通过进攻也得以弄清楚,刘备并没有为进攻的吴军设下陷阱。

之后趁蜀军不备,陆逊命令将士持草一束,火攻蜀汉军营,随后全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四十余寨,蜀汉军死伤惨重,“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吴军大获全胜。

228年,石亭之战,魏吴双方总兵力投入达到近二十万人,超过了官渡之战,可谓规模空前。吴军在陆逊指挥下,重挫了曹休所率的魏军,魏军阵亡、被俘一万余人。

曹魏大司马曹休作战失利,返回魏国之后活活气死。接着建威将军贾逵也因被曹休责怪救援不力返回后也很快就死了。曹魏一战失去两位重量级人物。

孙权一战立威,并随后于229年称帝。

陆逊由此开启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成为了孙权的肱骨重臣。  

火烧连营

春风得意的陆逊没有意识到,他之所以发迹,只是被用作制约淮泗集团的工具人。当他的事业发展到巅峰时,其在孙权眼中的价值便开始慢慢流失。  

淮泗集团都得到抑制了,发展迅速的江东大族是不是就该管管了?

先是暨艳案引爆淮泗集团和江东大族的争斗,此案江东大族大获全胜。暨艳案后十年内,东吴再无人敢排挤江东大族,于是江东大族的势力开始了野蛮生长,甚至超过了过去淮泗集团的高度,让孙权都感到难以控制。

为遏制江东大族尤其是顾、陆、朱、张四姓的权力,吕壹事件随之发生。

吕壹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具有监察的权力。吕壹目标明确,专拿江南豪族下手,且连尚书令顾雍、上大将军陆逊也被他们咬上了。

当然日益强势的江东大族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强力的反击,他们抓住吕壹污陷朱据的罪证,最后逼孙权引咎自责,并处死了吕壹。

这样一来,孙权的压力可就大了。作为一国之君,他竟然被臣下逼到要认错的地步。

各方争斗日趋激烈之际,陆逊的态度却隐晦不明。他作为江东大族的代表人物,并没有领会孙权的想法,既没有为淮泗集团让出一些权力空间,也没有让江东大族进行自我约束。

陆逊只是在意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毫不留心江东大族岌岌可危的局势。公元244年,陆逊被任命为丞相,同时还保留了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可谓位极人臣。

重权在握的陆逊,开始透支孙权的信任:

陆逊要求孙权推行儒家德政,轻徭薄赋,减缓刑罚。他直接上书孙权:“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

这相当于代表江东大族和孙权摊牌了:我们江东大族已经忍你很久了,你、还有你哥你爹都错了,你们下手太狠了,现在得改改了。

陆逊还要求孙权“宽赋息调”,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虽然这是儒家民本的体现,但是对孙权而言意思就截然相反了。朝廷如果减税了,征兵征粮的资金一少,控制力就会下降。到时候朝廷越来越弱,而江东大族越来越强,东吴朝廷可就危险了。

此外陆逊还反对孙权对外征战,提议“限江自保”;反对孙权在东南海上诸岛屿及东南亚一带开展军事外交活动。

为什么陆逊要打着提惠民建议的幌子推行儒学?因为以江东四大姓“顾陆朱张”为代表,江东士族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在经历规模化发展之后,江东大族势必会向着门阀的方向发展。

这点和曹魏的颍川集团颇有相似之处。

在九品中正制的促进下,颍川集团的成员为了维持利益选择抱团,他们在姻亲上构筑亲缘关系,彼此表现为一体,几乎形成了闭环。他们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不但在朝堂上,还在军队中建立起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直至最终逐步掌控了曹魏的核心权力。而在此基础上,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篡魏成功。  

孙家本是草根出身,缺乏家族资源的积累,所以他们决定改弦更张,推崇法家的权术控制和严刑峻法,试图打破儒家士族对地方治理的垄断。这个思路应该是合理的,寒门出身的曹操同样是采用了法家的治理策略。

而现在尾大不掉的陆逊开始带头提倡儒学,这就相当于从文化领域对东吴朝廷发起了进攻。

这让孙权意识到,若再不削弱陆逊为首的江东大族,东吴将根基不稳。  

陆逊开始以老臣自居

陆逊能够成为东吴版的司马懿吗?二宫之争中他的表现证明,虽然军事斗争中他是一把好手,但在宫斗这个领域他就有些外行了。

孙权曾让陆逊负责对太子进行教导。但如今孙权对太子孙和有些失望。

孙和在陆逊的教育下完全儒家化了。  

徵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毕竟一些朝廷重臣如张昭、诸葛瑾、顾雍等都已经相继去世,陆逊成为仅存的元老,并且手握军政大权,孙权一死就没有人管得住他了。而陆逊恰恰又表现出限制皇权,纵容江东大族的想法。

也就是说如果让孙和继位,并且托孤给陆逊,那么孙和将会高度认同陆逊的儒家思想,对其言听计从,成为其傀儡。

那么接下来陆逊如果想篡吴,连对手都没有,其过程必然十分丝滑,一点都不刺激。

显然孙权不会允许这种局面的产生。  

于是孙权开始扶持四子鲁王孙霸,形成“二宫构争”的局势。围绕立嗣之争,朝臣们分为了两派:拥护太子派主要是江东士族顾、陆、朱、张,儒家士族自然是推崇嫡长子制的,所以这一派几乎汇集了江东大族的代表人物。拥护鲁王派主要是淮泗集团人士步骘等人。

起初,陆逊还试图置身事外。

全琮是寄寓派将领全柔之子,他娶了孙权长女孙鲁班,所以在二宫之争中他和孙鲁班一起支持鲁王。全琮想试探陆逊的立场,于是写信告知其二宫之争的现状。

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

陆逊还假惺惺地斥责在二宫之争中站队的人,认为这会引起朝堂纷争,会引起祸事。全琮是支持鲁王的,陆逊当然不希望他们过多参与。

但陆逊真的能置身事外吗?

显然不能,接着的窃听事件让陆逊被拉入了风暴中心。

当时孙权孙和父子关系恶化,孙和便指使手下人藏于孙权床下当人肉监听器。有一次,孙和手下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以孙霸为储。于是孙和赶紧找心腹陆胤,请他连夜去找陆逊为自己辩解。

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胤当至武昌,往辞太子。太子不见,而微服至其车上,与共密议,欲令陆逊表谏。

陆逊斥责过全琮等人应严守中立。可这次轮到陆逊了,陆逊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太子。随后陆逊便再三劝谏孙权要分清嫡庶子。

陆逊这么做就存在不小的问题了:废立太子之事属于国本之争关系重大,要么就严守中立不参与,要么就选择站队全力争取。

陆逊会怎么选呢?

对于陆逊而言,严守中立当然能够保证其平安度过,但在太子孙和身上他投入了太多资源,万一鲁王上位,不仅前期投入全打水漂,而且陆家的未来堪忧。为了家族前途,陆逊只能支持太子。

站队太子后就应该全力以赴。比如司马懿当年就是与陈群、吴质、朱铄一起在曹丕夺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号称“曹魏四友”。那么陆逊是不是也要发挥影响力组建一个支持太子的班子,帮助太子战胜鲁王?

但陆逊竟然只是为太子上了几道奏章。难道孙权会因为陆逊的几句劝谏就改变换太子的重大决策?

并且孙权在自己卧室的密谋竟然传到了陆逊耳朵里,这是不是重大的安全隐患?孙权会不会一查到底?

陆逊的劝谏,不但于事无补,还成为受他人攻击的把柄。  

对于宫斗,陆逊的表现实在是太逊了。以这种水平要想成为东吴版的司马懿,未免有点为难他了。

陆逊既然没有能力夺取东吴大权,但却又高调地发展陆氏乃至江东大族的势力,插手换太子的重大决策,这难道不是拉仇恨吗?孙权还不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

孙权忍无可忍,打算重新联手淮泗集团,对江东大族给予沉重打击。

与过去贪腐之罪不同,继位者之争是一道高压线,只要被迫入局,便会被一剑封喉,安上罪不容赦的罪名。

接下来孙权以密谋泄露为由,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杨竺在狱中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逊由此被锁定。

孙权开始对陆逊的党羽进行尝试性打击,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全部流放。随后太子太傅吾粲也因多次与陆逊书信往来而被下狱处死。

孙权借着立嗣之争,将骠骑将军朱据赐死,将尚书选曹郎陆胤下狱,将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弃市。江东大族的主要人物很快便被清除一空。

陆逊发现,这次和吴壹事件不同,江东大族再也没有一丝反抗之力了。

而看到同僚一个个被杀,陆逊感到自己的未来也不乐观:孙权不断派遣使者斥责自己,显然自己已经成为下一个目标。

陆逊没想到孙权会下此死手,最后愤懑而死。

......

陆逊只适合在战场上作战

晋朝时,孙吴宗室后人孙惠曾有如下表述:

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

意思是:显赫的名声不能够长期拥有,非凡的功绩不能够长期保持,重要的权力不能够长久掌握,崇高的威望不能长久占据。

陆逊之死,死在对君主构成威胁而不自知。 

原先君主制定的势力格局,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有所变化,总有一些势力会迅速崛起,这样就带来原有权力平衡体系被打破的危险。

对于这些势力而言,有两种选择:要么成为诸葛亮,要么成为司马懿。

成为诸葛亮,就需要学会自己修理羽毛,以低姿态融入环境,从而得到权力体系的认可;

成为司马懿,就得暗中布局,调集有利于自己的资源,低调地发展,直至占据有利地位,直至最后锁定胜局。

无论是成为诸葛亮,还是成为司马懿,都得放低姿态、谦虚谨慎。可陆逊却在一轮接一轮的成功中志得意满,丧失了自我,以至于最终成为了权斗游戏中的失败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