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部分人都认为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至少在自己生活中是很难接触到的,但实际上就截止到今年中旬为止,我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32.9万人。
等于将近每1000人中就有一人是艾滋病患者,而只要是需要正常出门的人,每天都能遇到近1000人,也就说或许每天我们都在与艾滋病患者擦肩而过,但是完全没有察觉出来。
虽然说不应该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但碰见艾滋病携带者还是应该远离,而如何辨别艾滋病携带者就成了一个问题,其实只需要注意“3种人”,就能够有效避免艾滋病携带者......
私生活混乱的人
虽然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的性行为模式也愈加多样化,但因此而出现的健康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毕竟性伴侣不固定者就已经说明了他们可能包含多个性伴侣,而这些性伴侣之间存在不同的行为和健康状况,从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并且私生活混乱的人可能更不注重做安全措施,这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果性伴侣一直更换那说不定他还可能有着心理健康问题,因为不稳定的关系经常产生焦虑、空虚的心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明知自己生病,却还做出报复性行为。在私生活混乱的人中更要小心注意的一个群体,就是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这样的人群因为特殊的性行为方式,更容易感染艾滋病。
所以说如果身边有人是“性伴侣不固定者”,那么这种人一定要远离,要知道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就是性传播,目前已确诊的艾滋病患者中,有75%的患者都是因为性传播。
共用注射器的人群
除了性传播以外,艾滋病患者第二种常见的就是因血液传播患上艾滋病的,他们可能没有过其他行为,只是因为个人爱好原因,有过一些身体穿孔如打耳洞、眉钉、唇钉,或者是纹身。
身上有纹身的人并不少见,打耳洞的人更是满大街都是,为何这样的人也有可能是艾滋病患者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有过耳洞、纹身的人都是艾滋病患者,只是因为有一小部分人在选择去打耳洞或者纹身的时候,店家使用的并不是一次性针头,也并没有做好消毒清洗工作。
而这些不常清理自己工具的店家,一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做了纹身或穿孔,那些血液就有可能污染这些工具,之后传染给其他顾客。
就算并不是所有有纹身、穿孔的人都会有艾滋病,但以防万一还是应该做好预防,如果自己打过耳洞、纹身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时,也应该去医院做定期健康检查,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而还没有打过耳洞、纹身却有这方面意向的人,也应该注意,挑选干净合理的店家,看看他们的清理消毒工作是否做到位,或者看看他们使用的工具是不是一次性的。
身上有皮肤问题的人
如果说前两种人都是需要一定的了解才能够避开的人,那么最后一种就比较明显了,大部分艾滋病患者身上会出现皮肤和粘膜损坏?的情况。
就比如身上长了些皮疹、疱疹、斑丘疹,这些病变一般都出现在比较容易暴露的地方,比如说脸上、手臂上、脖子上。
如果在外面发现这样的人,不管他皮肤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还是要多加注意,不要与之有过多亲密接触。
需要注意但不用过度紧张
艾滋病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并且一旦患上这病还没有进行过及时的治疗和预防,那么这些艾滋病患者很有可能寿命只剩下半年至两年内。
这病要命的速度很快,但上文也说了,如今艾滋病患者很多,1000人中就有1人是艾滋病患者,而人们每天出门遇见的人也是1000人左右。
如果认为自己很有可能被这3种“疑似携带艾滋病”的人感染,可以用HIV抗体自测试纸在家中进行自测,或者去到医院做HIV核酸检测。
虽说需要注意,但其实也不用过度紧张,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只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如果不是私生活混乱的人、也没有纹身、穿孔这种爱好那么患上艾滋病的概率几乎没有。
也不用担心在外面吃饭或者试衣服时会不慎感染艾滋病,这种担心是非常多余的,它的传播方式只有那几种,主要还是要求自身洁身自好,不会轻易的感染上。
即使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病毒也不会通过食物或饮用水进入人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能力极弱,离开人体后很快就会失去活性。因此,在外就餐,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快餐店,都是安全的。
结语
尽管我们强调远离高危人群的重要性,但也应避免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艾滋病携带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常人无异,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共同进餐、握手、拥抱传播病毒。
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艾滋病,尊重和理解患者,但也不是说包容所有行为,还是要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拒绝毒品,定期检测,主动筛查是关键。
国家提供了免费的HIV抗体检测服务,任何可疑人群都可以主动去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活质量。艾滋病不仅带来身体上的摧残,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关系造成巨大影响。
本文信息来源于2024/12/02发布内容《对话HIV携带者:在隐匿中寻找正常生活》
大河网2024/12/01发布内容《世界艾滋病日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受害者,应得到理解和关心》
广西防艾宣传管理平台2020/12/17发布内容《艾滋病“高危人群”:身边的这几类人必须要有所警惕》等官方媒体新闻,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