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杨成武手下的两个支队司令叛变,被全部枪毙

明星大都会会 2025-04-11 17:07:37

1937年11月7日,聂荣臻作为八路军115师的副师长,带领包括独立团、特务团和骑兵营在内的3000多名战士,以五台山为核心区域,正式创建了晋察冀军区。

在聂荣臻的指挥下,晋察冀军区迅速壮大,特别是独立团,从最初的约1700人快速增长至7000人,杨成武担任该团团长。

晋察冀军区为了提升作战能力,随后划分出四个军分区,杨成武被任命为第一军分区的司令员和政委。

新成立的四个军分区由于兵力不足,晋察冀军区决定将独立团的部队分散到其他分区,结果杨成武的第一军分区只剩下很少的兵力。

为了增加军队人数,各个军区都采取了多种策略。其中,吸纳地方武装力量,甚至将部分土匪收编入正规军,是当时扩充兵源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一分区的地盘上,原本有两伙土匪,平时没少干坏事,祸害老百姓。后来日本人入侵,这两伙人觉得乱世正是翻身的好机会,就开始招兵买马,跟日本人干了几场。虽然不一定打赢了,但至少他们打着抗日的旗号,也算是名正言顺了。

孟阁臣和赵玉昆分别掌控着两股势力,双方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互不相让。由于利益冲突,他们经常发生激烈争斗,试图压倒对方。然而,双方实力相当,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手,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谁也占不到便宜。这种持续对抗让双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杨成武察觉到有利时机,立即安排人员联络当地知名乡绅进行斡旋,旨在促使双方武装力量停止内部冲突。

随后,杨成武派遣人员前去劝说,期望他们能加入八路军共同抗日。两人观察到八路军的实力不断增强,意识到加入后更有利于在当地立足,因此这两支队伍相继加入了八路军。

杨成武对孟阁臣和赵玉昆的部队进行了妥善安排,孟阁臣的部队被整编为第七路军,赵玉昆的部下则组成了第十路军。这两支队伍总人数超过一万,显著增强了一分区的军事力量。

孟阁臣和赵玉昆的部队此前都与国民党有联系,长期盘踞山林,习惯了劫掠和享乐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八路军严格的纪律要求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这两支队伍早已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面对八路军规范化的管理,他们显得格格不入。

孟阁臣和赵玉昆虽然加入了八路军,表面上表现得挺积极,但实际上心里另有打算。他们一直在暗中寻找更好的机会,只要时机成熟,就打算脱离八路军。

最早投敌的是孟阁臣。他刚进八路军没多久,就被日伪势力暗中拉拢,用高官重金引诱他脱离队伍。孟阁臣对此早有打算,没多犹豫就投靠了日伪阵营,成了叛徒。

杨成武在获知孟阁臣叛变的情报后,迅速调集了三个团的部队,将其安排在易县周边地区。

孟阁臣意识到秘密已经暴露,隐瞒已无意义,便果断摆出对抗姿态,打算与杨成武正面交锋。

杨成武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没有直接与对方正面冲突。他安排人员对孟阁臣的部下展开思想工作,重点针对易县籍的士兵。这些士兵普遍不愿投靠日伪,经过劝说后,他们又主动去影响其他同僚。通过这种方式,杨成武成功地从内部瓦解了孟阁臣的部队,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杨成武率领三个团发动攻势时,孟阁臣的部队几乎没怎么抵抗,很快就缴械投降了。据传,孟阁臣被捕时还在床上抽鸦片,随后被押送到晋察冀边区执行了枪决。

在孟阁臣被击败后,杨成武为了稳定赵玉昆的情绪,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杨成武将孟阁臣的部队交由赵玉昆指挥,并且在任命各团军事主官时,基本上都尊重了赵玉昆的意见。不过,为了加强思想教育,各个部队的政委则由组织统一安排。

尽管组织多次给予关心,赵玉昆并未因此改变立场。他表面上高喊抗日口号,背地里却与日军保持暗中联络,企图有朝一日率领部队投靠日军,借此谋取个人利益和地位。

杨成武早已察觉到赵玉昆的所作所为,但他并未采取行动惊动对方。相反,他指示赵玉昆手下几个支队的政委继续开展工作,进一步巩固基层士兵的抗日意志。

深夜时分,赵玉昆企图率部撤离,然而大部分士兵并未追随他的决定。最终,仅有300余名官兵与他一同投靠了日军。

1945年日本战败后,赵玉昆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遭到追究,于是不惜自毁容貌,隐姓埋名藏匿于百姓之中。

然而,杨成武始终铭记着这个叛国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专门安排人员将其抓获,并最终处以死刑。

1 阅读:19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