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功高震主的3位名将,完全可以取代皇帝,为何结局截然不同

史纪奇闻 2025-01-23 14:32:22

帝王基业,功臣白骨。历史上,无数开国元勋在战功彪炳之后,却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宿命。他们手握重兵,威震天下,却也因此成为君王的心腹大患。然而,并非所有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注定不得善终。且看战国杀神白起、汉初兵仙韩信、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如何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演绎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常言道,“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丢掉;鸟儿飞走了,弓箭就收起来”。这道理在我们的古书上经常能见到,很多君主在打下天下之后,对于那些曾经帮过他的大臣,一旦觉得他们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往往就会想法子把他们边缘化或者干掉,来保证自己的统治稳固。

尤其是那些名气很大的将军,手里拿着兵权,在朝廷里威风凛凛,连皇帝都得敬他三分,这种地位对皇位来说就是一种威胁。就算这些将军对皇帝忠心耿耿,也难免会被怀疑,这很正常,当个皇帝自然得防着这些可能的问题。

不过,并不是所有权势滔天的将军最后都会遭遇不幸,关键看他们怎么应对这个局面。在我国的历史上,就有三位非常出名的将军,他们有能力废掉皇帝自己当皇帝,但他们最终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他们是谁?他们又分别遇到了什么样的命运呢?

01

无人能敌的战神——白起

白起被誉为战神,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战国时期那会儿,大规模打仗死了不少人,差不多有两百万吧,其中一半都是白起手下的。他那些著名的战役,每一场都打得出色,要是搁现在,这战绩也够他当个真正的战神了。在那个战乱频仍、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白起的战绩那叫一个耀眼。

白起的名声是靠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堆起来的。最开始他只是个不知名的士兵,但就在连续赢了三场关键战后,他的地位就高到了连最大的官职都给不了他。

战功累累的白起,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却没得到君王的完全信任。他功高震主,在朝中独树一帜,引起不少大臣嫉妒,也使秦昭襄王心生疑虑。

当年支持白起的秦相范雎,在听了赵国使者的话后,开始反对白起继续领兵,还提醒秦昭襄王要防备白起的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于是秦昭襄王对他产生了戒心。

后来,白起与秦王关系恶化,连连遭受排挤。当秦国攻打赵国邯郸失败,秦昭襄王希望白起再次出马,但白起因久被冷落,心中有怨,便拒绝了这个要求。最后,他被贬为平民,在杜邮收到了自杀的命令。

02

“兵圣”韩信

韩信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小跟妈相依为命,妈一走,他就更穷了,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候,他跟一个亭长是朋友,就常去人家吃饭。头几次还行,可他天天去,这脸皮厚也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啊。

时间长了,亭长媳妇不乐意了,就把饭提前做好,等韩信再来,人家已经吃完了。韩信也懂了,人家不欢迎他,就再也没去。

没地方吃饭,他就去钓鱼,可他那钓鱼技术真是烂到家了,一条鱼也钓不上,天天饿肚子。

河边有个洗衣服的大娘见韩信挺惨,就常给他送饭,这事儿后来成了“漂母乞食”的典故。后来韩信出了名,还把那老太婆接到自己家照顾,这事儿说明他挺懂报恩的。

人们最熟知的韩信早年事,大概是那“胯下之辱”了。当时有个小混混看韩信老背把剑,就找麻烦,要韩信要么一刀把他宰了,要么就从他胯下爬过去。

韩信就忍了这口气,从那混混胯下爬了过去。等他后来做大官了,碰到那混混也没报仇。这说明他挺能忍,挺能容人的。

韩信年轻那会儿可真是多灾多难,刚进军队那会儿,先是投靠了项梁和项羽他们,可他们俩都不听韩信的主意,韩信在那儿也没啥发挥的余地,只好另寻出路,去了刘邦那里。

韩信刚去刘邦那会儿,刘邦也没怎么重视他,甚至还夜不归宿地走了,要不是萧何在月黑风高之时赶去追他,差点就错失了一位大功臣啊。

后来韩信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封成了齐王和楚王,刘邦还对他承诺了“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得不死、见军不死、见光不死、见铁不死。

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心胸不大。韩信常对着刘邦顶嘴,这让刘邦挺不高兴。刘邦趁机把韩信的兵权夺了,让韩信成了光杆司令。

后来有人散布韩信要造反的谣言,刘邦便趁机把韩信降职为淮阴侯,当时还没打算杀他。可刘邦的老婆吕雉,是个狠角色,打算趁机把韩信弄死。

吕雉叫萧何把韩信骗进宫,因为刘邦之前承诺过韩信“五不死”,所以吕雉没直接动手。她让人把韩信装进麻袋里,然后让一群人用竹签刺死了他,死得特别惨。韩信的死让人很惋惜。

韩信要是自己当皇帝,说不定比那个出身不好的刘邦还强。可韩信就是栽在了“义”这个字上。他得对刘邦的赏识报以感激,对像萧何这样的老友也得讲究情义。

那时候萧何让他进宫,韩信那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可他还是去了,可能就是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到朋友吧。

03

郭子仪:唐朝中间时期的大功臣

郭子仪早就在军事上展现出了他的过人天赋,唐玄宗时期就开始领兵打仗。不过,命运挺会开玩笑,他还没来得及完全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唐玄宗因为偏信杨贵妃和安禄山,结果引发了安史之乱。

这场内乱对大唐打击很大,连皇帝唐玄宗都不得不离开都城,带着军队逃走。在马嵬坡发生的事情,唐玄宗不得不下令让杨贵妃自尽。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子仪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他带领军队多次击退叛军,平定了许多地方的叛乱,还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后来因为朝廷在策略上出了问题,京城又沦陷了,郭子仪只好再次带兵回来,把皇帝接了回来。

凭借这些成就,郭子仪早就成了“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新上任的唐代宗对他并不完全放心,老是把他的兵权收了回来。可国家不稳定,外头还有敌人入侵,没办法,只能又把郭子仪请出来,让他带兵打仗。

在打仗的日子里,郭子仪的名声越来越大,军队里的人都对他特别敬重,有时候比皇帝都受敬仰。为了安慰郭子仪,唐代宗把自己小女儿嫁给他的儿子,两家成了亲家。

年纪大了,国家也慢慢安定下来,那些打仗的日子才算是慢慢少了。郭子仪回到朝廷后,并没有因为功高就变得骄傲,他还是很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对皇帝更是尽职尽责。

后来,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唐代宗的女儿公主闹了点矛盾,公主说话很不礼貌,郭暧一时冲动,就说了些挑衅的话。郭子仪知道了这事后,非常担心,狠狠地批评了儿子,还亲自带他去见唐代宗,表示了歉意。唐代宗看在眼里,知道郭子仪说的是真的,但也不想事情闹大,就当是家事处理了。

尽管这样,郭子仪回到家后仍旧严厉地惩罚了儿子。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皇帝的尊敬上,对同事他也一直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由于和鱼朝恩早有仇怨,郭子仪出征期间,他父亲的墓被鱼朝恩的手下破坏了。这种行为在古代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抗。大家都以为郭子仪一定会发兵讨伐,但他却泪流满面地说,自己带兵时无法阻止士兵破坏民众的坟墓,现在自己的坟墓也被毁了,这是天意。

他淡淡地把那些恩怨归结于天意,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那件事之后,鱼朝恩对自个儿的行为很后悔,从此不再跟郭子仪作对。

这不过是郭子仪漫长一生中的几件小事,却充分显示了他在智慧和为人处事上的高明。所以,郭子仪是极少数能安享晚年的功臣之一。他去世后,唐德宗为他停朝五天,追赠太师称号,并和皇室成员一起葬在建陵。还特别下令,破例把他的墓提高一丈,以示尊重。

来源: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三大名将,从来不可能有好结局——趣历史网

0 阅读:21

史纪奇闻

简介:李俊豪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