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镜如到底是不是中共卧底?一文为你揭开真相

史话千年 2024-12-15 16:14:39

1949年8月15日,福州。

夜,深得像化不开的墨。

侯镜如站在窗边,闽江上的波光映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就像他此刻的心情。

解放军就快打过来了,他得做个了断。

可这“了断”二字,谈何容易?

他这半生,走的路也太过曲折。

想起当年在黄埔军校,校长、党代表的教诲言犹在耳,那时的他,满腔热血,一心只想救国救民。

谁又能想到,短短几年,国共就分道扬镳了呢?

“四一二”那场腥风血雨,多少同志倒在了血泊之中。

他,因为某种原因,竟然躲过了这一劫。

说来也巧,国民党清党时,他的名字就像被刻意抹去一般,从名单上消失了。

这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组织放弃了。

后来的日子,更加跌宕起伏。

上海的地下工作,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顾顺章叛变,更是让整个地下组织遭受重创。

他就像一只孤雁,失去了方向,只能独自在黑暗中摸索。

那种孤立无援的滋味,谁能体会?

抗战八年,他浴血沙场,打过大大小小无数战役,也算是对得起“军人”二字。

可这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他抗的,是侵略者的枪炮,可国家内耗的战火,何时才能停歇?

在北平军调处,他竟然意外碰见了周恩来。

二十年了,恍如隔世。

周总理一句“二十年没见”,瞬间让他破防。

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从未被忘记。

后来的事,就像做梦一样。

陈赓的出现,组织的联络,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可接下来的路,更难走。

一边是党组织的召唤,一边是多年的袍泽兄弟。

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锦州、平津,他都想过率部起义,可谈何容易?

底下那些弟兄,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他能把他们带到哪去?

他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吗?

思来想去,他只能选择一条最稳妥的路——拖。

在塔山,他故意拖延时间,为解放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他知道,这一仗,他不能赢,也不能输得太难看。

他得在夹缝中求生存,才能保全自己和弟兄们的性命。

塘沽,他又一次错失了起义的机会。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就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那里,让他动弹不得。

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撤退,另寻时机。

最后,他来到了福州。

手里只剩下一个残缺不全的318师。

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他联系了城内的地下党组织,秘密策划起义。

这一次,他不能再犹豫了。

夜风吹拂着他的脸庞,带来一丝凉意。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这沉闷的空气,连同心中的重担,一起吐出去。

他走到桌前,提笔写下了一封信。

信很短,只有几句话,却包含了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思考。

天快亮了。

他把信交给警卫员,让他务必送到解放军手中。

然后,他换上军装,整理好仪容,静静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他知道,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侯镜如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选择,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真实的。

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他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反思: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该如何选择?

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