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第一叛徒:反叛宋江后归顺朝廷,斩杀3名好汉,结局却很好!

功标青史呀 2025-02-17 14:45:01

水浒传》这样的经典小说,之所以能够历经五百年,仍然为人津津乐道,靠的就是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一众好汉快意恩仇的爽快。

梁山好汉一个个全都义字当头,为兄弟两肋插刀,他们的忠肝义胆在中华大地上飘荡了几百年,让无数热血青年为之向往。

然人红是非多,书红了也是一样,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续作层出不穷,清朝末年也出了一本,名为《荡寇志》。

各类《水浒传》续作都是作者借梁山好汉的故事抒发自己心中不敢做、不能做的豪情壮志,十分忠于《水浒传》原著的核心——“义”字。

但《荡寇志》却不同,完全是一本“反水浒传”。

书中所写梁山一众好汉不仅一个个贪生怕死,而且全然不顾兄弟情义,忠于梁山的全都下场凄惨,背叛梁山的反倒加官进爵。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野乡勇都能手刃三位梁山好汉,还当上了大将军,封伯爵,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铁莽汉的彪悍人生

杨腾蛟是《荡寇志》中杜撰的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而且排名第二十六,从排名来看,怎么着也得是个文武全才,出身名门世家。

但这个杨腾蛟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乡野村夫。

杨腾蛟家住南旺营村,其父亲就是个靠上山砍柴为生的樵夫,家境自然十分贫寒,日子很不好过。

这种情况下杨腾蛟根本没机会上学,自然也不认字,只是继承了父亲的一身力气,跟着村子里的铁匠学打铁,也算是半个手艺人。

这天,从梁山上来了一支队伍,由单廷圭和魏定国二人率领,一路打家劫舍来到了南旺营村。

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都是一些老实巴交的山民,只知道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见到梁山这伙强人完全没有一丁点儿抵抗之力,梁山军轻轻松松就占领了这个村子。

领头的单廷圭“慧眼识珠”,一眼就在人群中看中了杨腾蛟,虽然这小子只是个打铁匠,也不会什么功夫,但是有一身好力气。

这样的“人才”拉到梁山上好好调教一番,将来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听到单廷圭要拉自己上梁山吃香的喝辣的,吃惯了糠咽菜的杨腾蛟是一百个不愿意,说什么也不愿意落草为寇。

眼见杨腾蛟不肯就范,单廷圭就一发狠心,杨腾蛟要是不跟着自己上梁山,就杀光南旺营村的男女老少,把这小山村杀光、烧光、抢光。

为了保全全村人的性命,杨腾蛟被逼无奈,只能跟二人上了梁山。

上了梁山后,连大哥宋江都对这个打铁的壮士极为赏识,大聚义后杨腾蛟位列三十六雷将第二十六位,在梁山上算是地位非常显赫了。

可就算在梁山上天天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杨腾蛟心中依然是出淤泥而不染,羞于这帮贼寇为伍,一直在找机会下山,归顺朝廷。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机会,梁山军为了应对朝廷将领云天彪,再次下山烧杀抢掠,补充物资。又一次来到了杨腾蛟的故乡南旺营村。

与他一同占领南旺营村的还有两位梁山好汉王定六和郁保四。

杨腾蛟表面上和梁山众人称兄道弟,但实际上心里一直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始终是一帮为祸乡里的贼寇,自己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品德高尚,一心想报效国家,现在终于等到了机会。

杨腾蛟暗中和曾经村里的街坊邻居串通,让大家都抄家伙,把平时干农活的家伙事儿都用上,密谋全歼了这队两千人的梁山贼寇。

趁着月黑逢高,杨腾蛟发出信号,让众位街坊邻居,突袭梁山军寨,他自己则提前在暗中埋伏,从背后斩杀了王定六和郁保四。

就这样,杨腾蛟带领着街坊邻居不仅把两位梁山好汉斩首示众,而且全歼了驻扎在南旺营村的两千梁山军。

杨腾蛟自己也知道背叛梁山肯定会招来报复,于是就带着自己的老乡们投奔了正在跟梁山打仗的朝廷将领云天彪。

《荡寇志》中写道:“正说间,辕门外来报道:‘外面有一壮士,口称是南旺营人,名唤杨腾蛟,斩了王定六、郁保四,带了百数人,前来投诚。’天彪大喜,传今叫进来相见。那杨腾蛟提着王定六、郁保四两颗首级,直到中军,伏地请罪。”

杨腾蛟就这么加入了朝廷军。

因为曾经身在梁山,对梁山军阵比较熟悉,后一直参与朝廷军对梁山的围剿行动,还在战斗中一刀劈了梁山第九十五位好汉蔡庆,之后就再无突出战绩了。

平定梁山后,杨腾蛟凭借“显赫”的军功,受封定远将军,兼任兵部侍郎,爵位为宣威伯。

从一个乡野莽汉到大将军、伯爵,杨腾蛟的人生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离谱。

《荡寇志》:最变态的水浒续写

《水浒传》的结尾让古往今来众多读者意犹未尽,不少文学大家不甘心荡气回肠的水泊梁山就这么没了,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水浒结局,由此诞生了许多《水浒传》的续作。

各类续作都带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作者本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这都无可厚非。

但《荡寇志》却是一本被所有喜爱《水浒传》的读者痛斥的续作。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抵触《荡寇志》呢?我们先来看看大家喜爱的梁山好汉在《荡寇志》中都是怎样的结局。

首先是宋江、卢俊义、公孙胜、柴进、李逵等36位在读者中备受喜爱的好汉,这些人全都被官军平梁山战斗中被生擒活捉,押到东京受审,结果最后也没有审,书中的宋徽宗直接下令把这些被活捉的梁山好汉处以千刀万剐之刑。

行刑时还让全东京的老百姓围观,昔日豪气冲天的梁山好汉死前还要忍受无知百姓的侮辱和唾骂。

再看梁山上比较出名的猛将,在《水浒传》中唯一得善终在寺庙里圆寂的鲁智深,在《荡寇志》中被写成走火入魔,发癫而死:

天生神力,勇猛无敌,连老虎都锤得死的武松,在《荡寇志》中和三名背叛梁山的将领激战,最后被活活累死;

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在战阵中遇到入云龙史进的师傅王进,竟然被王进一番自欺欺人的炫耀和侮辱气的一头栽下马,把自己跌死了;

最可笑的是梁山上久负盛名的神医安道全,可怜这位神医一生救人无数,悬壶济世,在《荡寇志》中自己也得了怪病,结果被吴用请的庸医给治死了。

梁山的其他好汉只要没有归顺朝廷的,无一例外都是尸骨无存,反倒是几个作者杜撰出来的,梁山的叛徒最后一个个全都封侯拜将,上文提到的杨腾蛟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为什么《荡寇志》的作者这么痛恨梁山好汉呢?

这就要联系到《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的个人经历。

俞万春生于清朝后期的官宦家庭,长期跟随其父亲在广东任职,甚至还亲身参与了多起平定叛乱的行动。

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腐朽无能,官员们官官相护,官场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导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特别是俞万春所处的南部沿海,更是流寇肆虐,生灵涂炭。

俞万春认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些流寇造成的,使他们打家劫舍,烧杀抢掠才造成了这种局面。所以对于流寇就必须斩尽杀绝。

俞万春出身官宦家庭,熟读各类名著。

他对《水浒传》后三十回朝廷对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招安极为不满,对书中写梁山众兄弟是真忠义之士更是嗤之以鼻。

在他看来,梁山上的那一伙,和流寇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以打家劫舍起家,因此通过续写《水浒传》,向世人表达出“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的思想。

俞万春本身就是地主阶级,所以在书中极力鼓吹朝廷军如何英明神武,类似祝家庄的地主武装如何为朝廷尽心尽力,同时还不遗余力的抹黑梁山好汉。

整篇《荡寇志》的宗旨就是“官要民死,民不得不死,胆敢反抗,就是罪该万死”!

俞万春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把对梁山“贼寇”的恨意完全通过笔尖传达给读者,书中不厌其烦的描写虐杀梁山好汉的过程和细节,实在是让人不忍心继续读下去。

而反观朝廷军,每个角色都是“大将之才、智勇超群、武艺双全、文武全才”等,赞美之词毫不吝啬,就算是杨腾蛟这种乡野村夫,空有一身力气,且目不识丁,只要背叛梁山归顺朝廷,最后也能封侯拜将。

朝廷对剿灭梁山功臣的封赏甚至超越了开国功臣,国公、侯爵不要钱一样的往外送,属实是太过夸张了。

在《荡寇志》中,俞万春接书中角色笋寇仙之口讲出了对宋江“替天行道”大旗的真实看法:

贪官污吏关你什么事?

大臣的赏罚升降是皇帝的职责;

单核和举报不法官吏,是御史的职责;

访查官员是否链接,是巡抚的职责;

你宋江担任什么职务?居然要越俎代庖?

这才是俞万春心里的真实想法,官场再怎么黑暗那也是当官的事,你一个农民多管什么闲事?直接就是摆架子耍无赖了。

最后借用民国时期小书家张恨水先生对《荡寇志》的评价:“不但文章毫无可取,且令人读之,每增不快”。

3 阅读: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