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深秋,广西罗城县的官道上走来一个衣着简朴的中年人。他身后跟着个瘸腿的老仆,两人推着辆吱呀作响的独轮车,车上除了几件旧衣,只有一袋发霉的糙米。这个看起来像逃荒者的中年人,正是新任知县于成龙。
初到罗城的于成龙,面对的是一座仅有六户人家的破败县城。城墙坍塌处,野猪悠然穿行;县衙大堂里,毒蛇盘踞梁上。这位四十四岁才出仕的山西汉子,以地窖为居所,采野菜充饥粮,白天清剿土匪,夜晚编撰《治罗条例》。三年后,这个边陲小县竟成"夜不闭户"的乐土,壮乡百姓称他作"于菩萨"。
1673年,升任合州知州的于成龙再创奇迹。这个因战乱只剩百余户的荒州,在他"贷牛种、招流亡"的治理下,一年间人口激增千户。离任时百姓拦道哭送,连瞎子算命先生都自愿随行——只因知道这位"于青菜"连赴任盘缠都凑不齐。
1682年的南京城,新任两江总督的布衣老者震惊官场。他每日青菜豆腐,寒冬只穿羊皮袄;查办江宁知府时,竟将巡抚送来的"打点银"充作赈灾款。六十八岁病逝时,遗物仅有一套官服、三斗糙米,灵柩归乡途中,长江两岸百姓自发设祭,绵延百里。
在黄州救灾的艰难岁月,这位封疆大吏写下"试寻野菜和香饭"的苦中作乐;任福建按察使时,他对着空酒壶自嘲"强欲禁酤我,通宵竟不眠"。康熙帝赞誉的"天下廉吏第一",其实是个爱酒却常无钱沽饮的性情中人。
1947年的吕梁山下,一群饥民掘开了于氏墓穴。当人们看到棺中仅有的顶戴花翎与补丁官服时,现场鸦雀无声。那个传说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竟真有官员清贫至此。如今修复的墓园里,那方康熙御碑默默诉说:真正的清廉,连盗墓贼都会敬畏。
南京瞻园回廊上,"一丝半毫,无非百姓脂膏"的楹联犹在。三百年光阴流转,这位山西老汉用一生证明:宦海沉浮间,最重的不是顶戴,而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