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维新百日,对内踢了一遍各衙门的堂口,对外用关税战拿贸易国挨个试水,反复试探底线。
现在底线摸得差不多了,开始到了摆桌子谈条件,兑换利益的时间。
只有中美之间还在僵持,主要是我们跟特朗普打了这么多年的贸易战,太熟悉对方的套路,极限施压对中国已经没啥用了。
现在情况是中国不跟美国玩数字游戏,以打疼你为主。不过,我相信这种僵持不会多久,中美双方还是要回到谈判桌。
其实关税这个事,在去年11月6日,也就是特朗普胜选当日,我们在《特朗普做总统后会干嘛》一文中,就说过,特朗普会对内减税、对外加关税。
不是说特朗普自己热衷打关税战,从底层逻辑上说,这是美国的选择,准确地说是美国产业的选择。
若把镜头拉长来看,你会发现这种手法一点都不新鲜。
一
从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提出《汉密尔顿报告》,到19世纪末《丁利关税法》,1928年的《塔里法》,再到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战,1980年代里根政府对德国汽车加征45%报复性关税,1990年代美国用301条款敲打日本半导体产业,再到现在特朗普的关税战。
可以说,关税战打出了一个美国经济史。
其实不管在什么时代谁当总统,关税战本质上都是同一套逻辑:当美国制造业气血不足时,白宫就会抡起关税大棒作谈判筹码。
套路虽然老,但目的一直都没变,都是为了保护国内制造的血条,给国内产业护驾。
这一点我们从特朗普团队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也可以看出来。
特朗普的幕僚中,从第一个任期的贸易战,再到现在的关税战都有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纳瓦罗。

纳瓦罗在进入特朗普团队之前,经历有点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经过多次的公职竞选失败,直到五十四岁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秀才。
之所以被特朗普看中,是因为他写过三本书:《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致命中国》和《卧虎》。
能写书并不是因为他对中国有多了解,纳瓦罗在2018年之前,只来过一次中国,而且没有任何官方和学术背景。他踩中国纯粹是因为政治正确,迎合大选市场。
特别是在《致命中国》一书中,纳瓦罗把美中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中国同美国进行了不公平的交易,瓦解了美国的制造业基础。
这与特朗普产业回流、贸易保护理念一拍即合。
惺惺惜惺惺后,“范进”就中举了。
他上来后,一共烧了三把火:一是推动了对华钢铝关税,二是主导了“301调查”,三就是不久前设计了“镜像关税”公式,对34国发动史上最大规模关税战。
可以看出,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整个美国精英阶层,他们都有一个很深的执念,就是希望挽救美国制造业。
如果想再进一步看清楚,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地理产业去对应关税政策。
美国对进口汽车、机械加关税,对应的是以五大湖为中心的铁锈地带的传统制造业。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和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加税,是为了推动特斯拉、福特等企业将工厂迁回五大湖地区。

对中国锂离子电池、欧洲风电设备、东南亚四国的太阳能加税,对应的是佐治亚州、田纳西州的“电池带”,比如特斯拉的电池厂,SK Innovation的工厂都在这里。
还有对南美农产品加税,对应的是中西部“玉米带”和大豆产区。
对委内瑞拉、伊朗加税,对应的是得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路易斯安那州的化石能源产业。
以及特朗普承诺即将加征的医药关税,对应的是波士顿、剑桥和旧金山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等等。
但这也只是第一层。
二
第二层是重塑供应链地理格局。
比如强化美洲供应链,取代亚洲供应链。对越南、印度纺织品加税,迫使沃尔玛、耐克等企业将订单转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纺织工业园。
再比如分化欧洲工业集群,以“碳排放壁垒”为名,对欧洲钢铁、飞机部件加税,削弱欧洲绿色工业竞争力。
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遏制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区域,比如长三角的半导体,珠三角的电子制造,成渝的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看清楚了吧,其实不仅仅是我们整天想着打破产业秩序,对国际和国内产业链重新组局,美国也一样。
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更或者是以后,贸易战+关税战都是美国保护产业的主旋律,特别是在衰退期,产业越弱,关税的镰刀挥舞得越勤快越卖力。不过,就算再卖力,现在愿意交保护费的也越来越少,中国第一个就不愿意。
中美贸易拼了8年了,现在回头翻下各自账本看看,美国的再工业化经历了“奥巴马1.0版”“特朗普2.0版”和“拜登3.0版”三个版本,期间提出的1.2万亿美元大基建计划、40万亿全球基建计划、振兴美国制造业计划等等,没有一样成功的。

现在到了特朗普4.0重置版,实现产业回流依然阻力重重,前程未卜。
而中国这边的账本越看越提气,也就两届世界杯的时间,中国制造从占全球的28%一路冲到了31.6%,中国出海从16.41万亿冲到了25.45万亿。
特别是汽车出口,十年间增长了4倍。上汽在海外市场累计交付已经超过550万辆,连续8年汽车出口第一。

在这里说个冷知识,上汽的这550万辆中,其中有近300万辆是由MG完成的,是毫无疑问的单一汽车品牌出口冠军。
别看MG在国内不显山露水,在国外一些地区的普及率还是挺高的。
我在埃及做调研的时候,就看到大批的埃及中产很喜欢开MG的HS,这款车在埃及基本上普及了,当时我就很惊讶。在开罗的时候,我还开了大概3~4个小时的HS。感觉这个车很好开,一个是操控不错,第二个是动力不错,一踩油门就有。
当时我就在想,打了这么多年的贸易战、关税战,科技领域遭遇“小院高墙”式封锁,商品关税大幅提升,双边政治关系持续承压,中国出海为什么会越打越硬气?
后来我后知后觉地发现,相比美国执着于贸易战和关税战打法,中国的两套贸易系统搞得太稳了。
一带一路负责铺路,中国制造2025负责科技和高端制造。这两套系统基本可以为中美大战兜底。
现在美国再想打压中国科技和制造出口,重塑产业链地理格局,已经没有很好的办法了。
美国想重构以美洲为中心的供应链闭环,对全球产业链动手切割,真正能够调动的政治和经济资源早已大不如前。要不然,也不会在关税这条老路上反复折腾。
三
从目前我国外交路线来看,我们已经为长期做准备,出海战略上在进行深度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在关税战世界下,出海企业如何调整,才能活下去,或者活得更好?
最近正好上海车展开展,刷视频的时候看到现场不少欧洲经销商、工程师、博客、极客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在催出口。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欧洲人催出口的同时,欧盟正酝酿重启电动车谈判,那些围着MG方盒子CyberX打转的欧洲客商或许不知道,去年上汽遭受过欧盟35.3%顶格关税待遇。仅仅一年时间,上汽以一种全新的海外3.0战略,即“全球+本土”的组合战略来迎战出口生态。
这个战略,有着很强的应对关税战的属性,而且是经过市场检验的!
在2024年这个全球车市动荡之年,顶着欧盟顶格的反补贴关税,全新MG3、MG HS、MG ZS组成的钢铁洪流,硬生生在欧盟市场劈出三条血路,首度实现BEV+PHEV+HEV全系新能源产品矩阵出海,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胜利,更是中国智造对传统造车路线的降维打击!
MG3与MG4组成的“双子星”在圣诞钟声敲响前,将“月销破万”的里程碑刻入欧洲街头,HS+ZS这对SUV组合,仅用180天就轰出15000台月销的惊人战绩。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出海车企,我电话采访了MG的品牌总经理周钘,发现他们的海外打法跟中国的两个体系很像。
MG的出口战略有两大支撑,分别是全球出口物流体系和产品体系化出海,而这两点很好的对照了铺路与高端产品出海的路线。
全球出口物流体系在国内车企中是极为少见的,有点像缩小版的一带一路。
上汽不仅投资建造了7800车位巨型滚装船,还同步在海外布局专属码头。就像在棋盘上提前落子,把亚欧、北美、东南亚三大黄金航线全攥在手里。
上汽的安吉物流覆盖国内近600个城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年运输能力高达1000万台。安吉物流还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自营船队,共计34艘汽车船。已开通东南亚、墨西哥、南美、欧洲、澳新等8条国际航线。

早在2019年,MG旗下EZS、eHS等就是沿着这些物流航线,实现了中国新能源车首次出海,累计300万辆,创汇6000亿。
这个意义对车企出海非常重大。
打个比方,从上海临港基地的流水线开始,到英国经销商展厅,2万公里跨国链路都来自自家的物流体系,并且可以根据国际时局来切换路线。巴拿马运河堵船?MG可以提前半年就备好西非转运方案;红海局势紧张?可以实时切换中欧铁路+地中海支线运输。
MG的全球出口物流体系,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出海从“借船过河”到“造船筑港”的战略升维。这一点大大提高了关税战下出海线路的通畅和稳定性。
MG的这波操作,大家基本都能看懂,特别是对我们这些8090来说,对要想富多修路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
产品体系化出海理解起来就复杂得多。
周总解释说,产品体系化出海跟MG的出身有一定关系。其实像MG这样被收购的国际品牌有很多,但下场都不怎么好。

萨博在经历多次所有权变更后,丧失了生产能力,阿斯顿马丁活成007电影限定周边,戴姆勒更是被大卸八块。唯独MG,硬是被上汽集团用中国制造的电击器给救活了!
为什么上汽集团能够在全球复兴MG?
周总归纳了几点,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汽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上车身有华域,下车体有汇众,座舱有零束,智驾有Momenta、地平线等等,可以做到用中国的技术去覆盖全球的市场。
再加上,上汽的平台架构、动力总成、电驱系统、魔方电池、全栈智能等7大技术底座对MG的加持。
MG能够成为国内最早进行新能源技术自研的企业之一,并开创多条技术流赛道,这一点也不奇怪。
2012年横空出世的E50,用三电系统的原创专利直接炸穿赛道!一年后,E550作为中国第一款插电混动上市,再次轰动新能源汽车赛道。
可以说,MG是最早满足欧洲REACH,E-MARK、ENCAP等欧洲标准的中国汽车品牌。

而中国第一款敞篷电跑Cyberster,仅用半年时间,就开创了跑车出海单价超60万、累计出口3000辆的记录。
百年MG的车标下,藏着的是先进的激光雷达、AI驾驶舱、固态电池和整车数据流,以及以国内一线水平的智能体验征服欧洲的巨大野心。
从纯电到插混,再到Cyberster电驱超跑,十几年技术长征,MG活生生把中国汽车进化史压缩成国车出海的通关攻略。
四
我们都知道,现在全球贸易主要就是中美两大贸易体系,关税战一个重要目的是跟中国脱钩断链,把中国排挤出美国的贸易系统,来维持美国的产业安全。
过去美国只对中国产品下狠手,现在连零件出口和CKD模式一起狙击。那么中国制造如何应对?

MG的做法是,直接把长三角产业链复制粘贴到海外。
周总的原话是,别人还在借壳上市,出海喂鲨鱼,还在搞CKD(国内运零件去国外组装)时,我们是直接在海里养鱼,做产业本地化,做海外整车工厂。
我们不只是把品牌复兴了,还通过本地工厂把复兴的MG汽车卖到了全球。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关税,你在中国生产的东西过去要145%,但是你在海外本地生产的,关税就可能是百分之十几。
其实吧,这种战略的变化,是因为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生态位已经不一样了。
在全球贸易攻守易形后,中国必须从早期的产品出海路径中走出来,带着全副身家出海重开一局,来模糊关税边界。
相信MG的这种思路,将成为关税战世界下,中国汽车出海的一种主流解法。
除此之外,不像有些品牌收购回来当摆设,MG在这个百年IP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与阿森纳、勒沃库森等顶级球队绑定,每进一球,球场LED屏就闪一次MG新车广告。展厅跟英超酒吧当邻居,球迷看完球体验一下中国智造的舒爽。
MG不仅成为古德伍德速度节历史上第一个中国赞助商,还成功将保时捷挤下C位。

从足球场到F1赛场,从英超到南美杯,从运动明星到运营商,MG把祖传IP玩出了全球新流量。
简单梳理一下MG出海的打法。
产品、基地、品牌这套三连招,可以说堪称完美。精准的插进了贸易关税壁垒的关节,这才让“每出口欧洲 10 辆车就有7 辆MG”成为常态,让MG稳坐中国汽车出海第一的座椅。
在文章的最后,补充一个细节。
虽然关税战之下,改变出海战略是一个重要逻辑,但我们同样要重视国内这个超级统一大市场。
我们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4亿中产约是整个欧盟人口总和,一个省的需求能养活一家车企。
过去MG主攻海外,国内不强势,从本次上海车展MG参展的Cyberster和“方盒子”Cyber X可以看出,MG有着刷新国内品牌认知的强烈决心。

Cyberster敞篷电跑用剪刀门+全息座舱回应了百年品牌的跑车梦,“方盒子”Cyber X的硬派越野外壳下,藏着城市通勤芯,精准拿捏露营党伪野需求。
很显然,MG突然调转枪口亮出家底,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我特意背调了一下MG今年在国内的规划。2025 年计划新增150 家门店,使终端规模达到400 家,通过 “核心店+ 社区店”的1+N模式,将服务触点延伸至三四线城市。
看来MG是要动真格的了。
毕竟,能同时让海外白领和国内消费者买单的品牌,才是真国民车厂。
当全球车企还在关税困局里打转时,MG左手握着英国百年IP当文化盾牌,右手拎着长三角产业链作科技长矛,走进了新的战场。
MG在全球地图上插下的每一面旗帜,背后都是14亿人大后方的数据喂养、4亿中产的场景试炼。
这盘棋下到最后,或许会证明这样一个道理:能同时征服海外和国内消费者的品牌,才是未来二十年汽车战争的终极赢家。
文文啊,现在广告做的不错啊[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