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中华大家读书汇 2025-03-16 13:46:38

改过是巨大的善,人世间最大的善是改过,《左传》中为何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王阳明先生为何讲“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

人不该怨天尤人,但人不能无忧,唯有“仁者无忧”,未达仁之人必有忧,忧何呢?子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很多人以为大善主要是向外帮助人,其实不然,真正的大善是不断在事上改己之过,进而修己安人,成己成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左传》中就讲得很直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见贤不能思齐,见不贤不能内自省,是很多人一生荒诞的根本原因。

何以诸多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又道,千思万虑也只是要致良知。

人每一次致良知都是在改过,改过既然是大善,人就应该以不能行此大善为忧,这是“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的延续,王阳明先生在给家中弟子的信中更是直言改过的重要性: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

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能成大事与不能成大事的人区别主要就在这里。人每一次改过都是一次自我超拔,而每一次有过不改,则都是走向“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的自作孽。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什么叫至诚合天?至诚,就是真诚到极点。一个人如果能真诚到极点,就能够和天道相合,和天道相合,他就有智慧了。

人的这种至诚之心他能够和天道相通,因为什么?因为真诚是上天的最高准则,一个人能真诚到极点,他就能够跟天地感通,就能得到上天的福佑。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得福,《太上感应篇》里面就讲:“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所以孔子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是天道,我们努力去实践诚,做到真诚,这是人道,人最重要是做人要诚,要有至诚,如果你有至诚之心,你就有智慧了。

《中庸》上就讲“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至诚,他就有神明一样的智慧。一个国家要兴旺,首先会有祯祥出现;一个国家要衰亡,一定会有妖孽的事情出现。一个人有祸、有福,有善、有不善,提前也是能看出来,也能够知道的。因为什么?因为一个至诚的人,他的心地清净。

所以曾国藩先生有一个讲法,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没有念头生起,就是说他完全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境界就是《易经》里说的:“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易经》上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思无为,他就能够和天地相感通,天下万事、万物他都能知道,就能够感而遂通,天下的事没有你不知道的,观察一个人的善行,就能够知道他未来一定会得福。

如果一个人会有祸,灾祸来临,观察他不善的行为就知道了。所以了凡先生通过这一段言论,得出一个结论说: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你想获得福报而远离灾祸,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想的。中国文化就是教我们要趋吉避凶,吉就是福,灾就是祸。

福要靠自己修,我们讲要修福田、种福田,福田心耕,福从哪里来?要从恩田、悲田、敬田中来。恩田,感父母的恩,感老师的恩;敬田,恭敬圣贤,恭敬一切众生;悲田,悲悯一切众生,福是从这里来的。

你想要获得福而远离灾祸,其实祸、福都在一念之间,福会变成祸,祸也会转为福。《淮南子》里的故事讲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如果遇到一些小灾祸,能够让警惕,好好地改正自己,因祸反而得福;如果得到了一点福,生起了傲慢之心,因福而得祸。所以说祸福都是不断变化的。

就像阴和阳,阴阳是在互动的,祸福也是如此,所以说就好比一个桶,你要往桶里装水,第一步不是说往桶里加水,是先要把那个桶的漏洞补上,否则你往里面加水,那个水都漏掉了,所以说我们要想修福,第一个是先改正自己的过失。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0 阅读:10

中华大家读书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