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点和23点入睡,失眠风险有多大?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复

安波玩转养护 2025-04-20 15:17:25

小林是一家设计公司的年轻职员,日常工作繁忙。每天,她从早到晚盯着屏幕处理各种图纸和修改意见,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才有一小段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个时候,她总觉得得先好好放松一下,看会儿综艺节目或者刷刷社交媒体,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入睡时间推迟到11点甚至更晚。刚开始,小林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她通常能睡足7小时,第二天也能正常上班。但慢慢地,她发现早晨起床变得越来越困难,白天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差,甚至有几次在重要会议上频频打瞌睡。

晚睡的“隐性成本”

在与同事的闲聊中,小林才听说,原来长时间的晚睡可能对健康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她的一位同事提到,之前自己为了赶项目,每天熬到凌晨一两点才睡,结果不到几个月就频繁感到胸闷和疲惫,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虽然她的总睡眠时间看起来还可以,但深度睡眠不足,导致身体没有得到充分恢复。

小林回忆起自己最近的状态,突然意识到,尽管她每天睡足了时间,但醒来后的疲惫感还是挥之不去。晚上上床后,她也开始有点难以入睡,脑子里总是不停回想白天的工作琐事。渐渐地,她发现自己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入睡,夜里还会突然醒来,清晨起床时更是感到心情烦躁。

带着疑问,小林去看了睡眠方面的专家。医生听完她的描述后说,像小林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人类的生物钟通常喜欢规律的作息时间,22点左右是大多数人进入深度放松状态的“黄金时段”。在这个时候入睡,身体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的循环。而如果把入睡时间拖到23点甚至更晚,生物钟可能被打乱,褪黑激素的分泌也会受到抑制,身体和大脑就无法按时进入“休息模式”。

医生还提到,晚睡久了,不只是入睡困难的问题。深度睡眠不足会让身体恢复能力下降,免疫力减弱,还会影响白天的情绪和专注力。小林从医生的讲解中得知,虽然失眠的原因可能因人而异,但经常推迟入睡时间确实会增加失眠的风险。

调整作息的尝试

听了医生的建议,小林开始尝试逐步调整自己的入睡时间。她并没有一开始就强迫自己10点准时上床,而是每天提前15分钟关灯。为了减少睡前的“电子屏障”,她会在九点半开始关闭手机的通知声音,改成看一些轻松的纸质书籍。刚开始几天并不容易,但她告诉自己要慢慢来,关键是坚持。

一周后,小林发现上床后入睡的速度明显快了。半个月后,她已经能在10点半之前躺好入睡。早晨醒来时,她感觉比以前轻松,工作效率也逐渐提高。同事们都说她的气色变好了,白天聊天时她也不再频频打哈欠。

保持早睡的好处

小林的经历说明,提前入睡、保持规律作息确实可以改善睡眠质量,降低失眠的风险。而这种好处不仅仅体现在第二天精神更好,还能带来长期的健康收益。她再也不用担心每天早晨挣扎起床,也不再为夜里醒来后再难入睡而烦恼。

此外,小林还发现,提前入睡让她有了更多的自控力。过去,她常常因为刷手机而一拖再拖,心情也因此变得更烦躁。现在她反而感到更加轻松,甚至能抽出时间做一些睡前的轻松活动,比如听音乐或做简单的拉伸。这些新习惯不仅提高了她的睡眠质量,也让她的整体生活变得更有条理。

虽然22点和23点看起来只是一个小时的差别,但它们对睡眠质量和健康的影响可能非常显著。提前入睡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仅有助于改善睡眠的深度和连续性,还能让身体有充足的时间恢复。

对于许多人来说,失眠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晚睡、不规律的作息逐步演变的结果。通过简单的调整,比如每天稍微提前入睡、减少睡前的刺激性活动,最终可以让我们远离失眠的困扰。

关注睡眠健康,从今天开始尝试提前关灯吧。你的身体和大脑会感谢你的努力!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