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深秋,江西瑞金七堡乡的一座简陋土屋里,一位年迈的老人躺在床上,重病缠身却无人照料,即便这样,他仍固执地睁着双眼,似乎在等着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名字曾被写进《红色中华》,因此家喻户晓,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家生命最后的时光,竟然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照顾。
“大爷,我就是您的儿子,我来给您养老送终。”
老人家叫什么名字?又有何过人之处?在他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壮烈往事?
“新杨家将”1924年秋天,江西瑞金的土地被一片金黄色的稻浪覆盖着,却还是难掩百姓脸上的愁容,战乱早已让不少人家几近破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七堡乡的一座小院里,杨荣显这位60多岁的老农,家里养育了8个儿子,奈何人多并未带来多大福气,如乡亲们常说的那样。
“人多粮少,连泥巴都能被吃穷。”
田地不够导致家里没有足够的粮食,杨荣显不得不带着妻儿每天翻山越岭去挖野菜、剥树皮,有时候需要吃草根才能勉强填饱肚子,他常常因此感叹。
“难不成,这辈子咱们都得靠天吃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1930年,红军队伍来到瑞金,这片土地开始焕发新的生机,杨荣显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村口大槐树下站满了人,红军宣传员扯着嗓子对村民说。
“地主的地是咱穷人的,不能再让他们占着压咱一辈子了!”
随着打土豪行动展开,地主被赶跑,村子的土地被重新分配,杨荣显幸运地分到了一块肥沃田地还有一片小山林,过上了家族几代人都不敢想的生活。
一年下来,他种出的粮食不仅够一家老小填饱肚子,还存下了一些过冬的余粮,又为两个年长的儿子娶了媳妇,全家在新翻修的屋子里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是共产党好啊,这才是日子!”
直到蒋介石军队向苏区发动疯狂围剿,战火烧到了瑞金,庄稼被炮火烧成灰烬,老百姓四处逃难,杨荣显却没有走,他舍不得这片土地,更舍不得共产党带来的新生活。
当大儿子从干部口中听到“扩红”消息后,毫不迟疑地跑回来对他说。
“爹,共产党让咱翻了身,现在打仗缺人手,我想去参军。”
杨荣显看着儿子,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这条路必定九死一生,但他也知道,这是一家人能够回报党的唯一机会,沉思了一夜,第二天刚亮,就带着儿子前去报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杨家将”的名号正是从这时开始逐渐流传开来的,当年,杨荣显是个性情刚烈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也不愿做旁观者,常常对邻居们说。
“是共产党救了咱们全家,如今红军有难,我就是舍了这条老命,也得让儿子们去支援!”
在此之后,二儿子、三儿子接连被杨荣显送上了战场,在整个村庄里,这样的家庭绝无仅有,不少人曾多次劝他。
“留一个儿子在家吧,将来给你养老送终啊。”
“家里有共产党就够了,儿子们留在家也是白吃粮,倒不如拿命去换天下太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这户普通的农民家庭,渐渐成为村里老百姓心中的英雄之家。
从最初的贫困潦倒到生活改善,再到一家人对革命的大义担当,杨荣显用实际行动告诉乡亲们什么叫无私奉献,也让共产党和红军的旗帜在苏区更加耀眼。
对他来说,儿子们不只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苏区土地上播撒的八颗种子,总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开花结果,换来万千家庭的幸福与安宁。
忠烈满门随着红军与国民党军的战斗越发惨烈,杨荣显送出的8个儿子分散在不同的战场上,每一天都在用生命为革命拼搏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远在七堡乡的一座小院里,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常常独自一人坐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支旱烟,目光深沉地望向远方。
他不常流泪也很少说话,前线消息一封接一封传回来,他也只是静静听着,不表露一丝情绪,邻居们都说。
“杨老头心可真硬啊,换了我们,怕是早就撑不住了。”
可他们哪里知道,杨荣显只是把泪水咽进了肚子,把悲痛压在了心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个噩耗是大儿子的牺牲,他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当红军战士带着这个消息找到杨荣显时,他正在地里查看刚刚抽穗的稻谷。
“杨老伯,一生保他……牺牲了。”
“牺牲了?”
“好,好,孩子走得值,只要共产党能打赢,我就不白养他一场!”
所谓祸不单行,不久之后,二儿子的噩耗也传了回来,他在敌军一次猛烈的反扑中被炸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小战士再一次站在杨荣显的面前,几次话到嘴边都不敢说出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是二生保的事吧?”
战士咬着牙点头,眼泪从脸上滑落,杨荣显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径直走回屋里,从柜子里取出两根香烛,插在供奉祖宗的桌前,点燃后静静地跪下磕了三个头。
“两个孩子已经没了,还有六个,我杨家的命,党要多少,就拿多少。”
接连失去两个儿子,杨荣显明显老了许多,可他从未对任何人诉过苦,反而每天都坚持去地里干活,偶尔还帮邻居挑水、修房子。
他知道,家里剩下的几个孩子还在前线拼命,他不能让自己倒下,因此常常对邻居们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等他们回来,爹还得给他们盖新房呢!”
随着敌人围剿一轮比一轮凶猛,杨荣显又有四个儿子先后在战场上牺牲。
三生保是在一次突袭中,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被敌军包围后弹尽粮绝,毅然与敌人同归于尽。
四生保则是在一次长途行军中,因过度疲劳和伤病倒下,最终牺牲在战斗开始前的阵地上。
五生保牺牲的那一天,杨荣显正在村口坐着晒太阳,远远看见一名战士快步跑来,他站起身,拄着拐杖慢慢地迎上前。
“杨伯,五生保也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别愧疚,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我们杨家的命。”
当六生保、七生保、八生保三兄弟的牺牲消息一同传来时,杨荣显终于支撑不住了,一连几天没有吃饭,躺在床上高烧不退,眼神涣散,口中反复呢喃着几个孩子的乳名
“大生保,二生保,三生保……”
每喊一个名字,泪水就从眼角滑落,那是杨荣显作为父亲最后的情感宣泄,从那之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看就要撑不了多久。
即便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依旧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村里人纷纷前来探望,他还会对每个人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孩子们是为了革命死的,我杨家虽没了后代,但我们挣来了个公平的天下,这就值了!”
八个儿子的生命化作了燃烧的火焰,照亮了苏区百姓的希望,他们的牺牲虽然惨烈,但也让无数的红军战士看到了坚持的意义,正如毛主席所说。
“他们一家是苏区最伟大的家庭,他们的名字会永远被历史记住。”
主席送终1934年深秋,杨荣显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好几天没有吃饭,嘴唇干裂得像枯树皮一般,喉咙中偶尔发出微弱的呓语,但仔细一听,却是八个儿子的乳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生保,二生保……”
每喊一个名字,他的声音都沙哑得几乎听不清,但却带着浓浓的不舍和回忆,邻居们时不时过来看看,端上一碗稀粥想劝老人喝下,但杨荣显只是轻轻摆摆手,喃喃说道。
“我就想再见见我的几个娃……”
每次提到这里,所有人都忍不住红了眼眶,谁也不忍心再度重提那个事实,杨家的八个儿子早已全部牺牲。
当毛主席得知杨荣显病重且身边无人照料时,脸上充满了沉痛和自责,随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位老人是咱们的英雄,他用自己的血脉支持了革命,我们怎么能让他孤苦伶仃地离开?”
没有多做准备,毛主席立即收拾了一些简单的物品,带着几名红军战士,轻车简从地赶往杨荣显的家中,推开那扇破旧的木门时,他的眼前一阵酸楚。
院子里冷冷清清,屋内又冷又潮,只有一张破旧的木床和一条薄被,病重的杨荣显就躺在那张床上,眼神浑浊无神,生命仿佛随时都可能熄灭。
“杨大爷,是我,毛泽东。”
杨荣显听到这个名字时,眼中突然闪过一丝光亮,艰难地抬起头,睁大双眼,颤抖着伸出干瘦的手,摸索着抓住毛主席的衣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真是毛主席?”
“是我,杨大爷,我来看您了。”
“主席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杨大爷,您为革命付出了那么多,党和人民绝不会忘记,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儿子,我会给您养老送终。”
接下来的几天,毛主席安排红军战士轮流照顾杨荣显,为他熬药、做饭,亲自为他端水喂药,虽然老人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的时光里,脸上却多了一些安详的神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久后,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自己伟大而又悲壮的一生,去世时,毛主席亲自为他整理衣冠。
“杨大爷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英雄,他为我们的事业献出了全部。”
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为杨荣显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送别仪式,站在老人灵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庄严地说道。
“杨大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精神,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杨荣显的事迹随着红军长征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他的名字被写进了历史,也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当年,杨家八个为了革命而牺牲的儿子被人们称为“新杨家将”,杨荣显一家也被视为苏区精神的象征。
尽管那座小院如今已无人居住,每到清明节,还是会有人带着鲜花来到院前,纪念这位用一生诠释了无私奉献的英雄父亲,还有他的八个英雄儿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