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恐怕彻底没招了,自己精心布局的棋子正一个个被废掉。
2025年3月26日,上海国际半导体展览会(SEMICON China 2025)开幕,国产半导体新秀新凯来首次亮相,并一口气发布了覆盖半导体制造的数十款设备。
根据3月27日《财联社》发文报道,新凯来开发的6大类半导体工艺和量检测装备,覆盖先进逻辑和存储支持向更先进节点演进。
从旁观者来看,这一动作看似只是行业展会上的常规操作,但结合一年多以来国产芯片产业的不断突围不难发现,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突围。
1.
过去几年,英伟达凭借其GPU在AI算力市场的垄断地位,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核心供应商。
但,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蚂蚁集团近期发布的2900亿参数大模型Ling-Plus,并非依赖英伟达的H800,而是基于华为昇腾AI处理器训练完成,且成本降低了20%。
同样,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幻方量化的DeepSeek推理系统,均已证明昇腾AI芯片的可行性。
英伟达曾试图通过推出中国市场特供版H20来维持份额,但现实是,国内数据中心的新建和扩建项目已被要求优先采用符合供应链安全标准的国产芯片。
而英伟达的H20芯片爆出被取消了资格,英伟达市值暴跌。这意味着,即便英伟达调整策略,其市场份额仍将面临不可逆的萎缩。
2.
台积电长期占据全球先进制程的制高点,甚至一度被视作遏制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关键棋子。但随着麒麟芯片的回归证明,7nm甚至更成熟的制程,结合优化设计,仍可满足高性能需求。
龙芯中科则更进一步,其3A6000系列CPU基于自主指令集(LoongArch),在不依赖台积电最先进工艺的情况下,性能已接近英特尔主流产品。
这一突破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先进制程决定一切”的行业迷信。
当设计能力足够强时,成熟制程同样可以支撑高性能计算需求。台积电的先进产线对中国企业的依赖度正在降低,而这一趋势一旦形成,台积电的行业话语权将大幅削弱。
3.
如果说华为和龙芯的突破集中在芯片设计与制造环节,那么新凯来的目标则更为上游,半导体制造设备。
长期以来,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装备被应用材料、阿斯麦、东京电子等国际巨头垄断。而新凯来此次展出的产品,覆盖了从薄膜沉积到刻蚀、检测(量测设备)的全链条。
尽管新凯来尚未公布具体技术参数,但其产品命名(如“普陀山”“峨眉山”等)显然带有鲜明的国产化标签。
更重要的是,该公司明确表示,其设备已通过中芯国际(国产芯片制造龙头)的验证。
这意味着,国内半导体制造龙头已经开始接纳国产设备,而这一趋势一旦加速,应用材料、阿斯麦等美西方企业的市场地位将面临挑战。
4.
过去几年,国内半导体产业在被美国多次限打压而不得不重新构建供应链,即在关键环节摆脱对美系技术的依赖。
但随着华为昇腾、龙芯、新凯来等企业的突破,这一目标正在升级,不仅仅是替代,而是建立自主的技术体系和产业标准。
例如,华为的昇腾AI生态、龙芯的LoongArch指令集,以及新凯来的设备命名体系,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中国科技企业不再满足于跟随国际巨头,而是要定义自己的技术路线。
2025年将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转折点。华为证明了设计能力可以弥补制程劣势,龙芯证明了自主指令集的可行性,新凯来则试图在设备端打开突破口。
这些案例共同表明,中国半导体产业已从被动应对制裁,转向主动构建技术主权。接下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替代”了。
建个基金帐户吧,我每月向这些高新企业打100元,支持他们不断创新,不要因资金问题停下脚步。光刻机和芯片行业的研发投入是个天文数字,尤其是光刻机,应用范围极其狭小,能用到它们的从来就只有那一两家芯片制造企业,别的行业压根用不上,这也是少有企业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