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造坦克的资源,全部用来造坦歼,能让二战末期的德国翻盘吗?

兔白小牙黑 2024-12-01 09:15:3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德军的战斗历程可谓波澜起伏。从战争初期的强势入侵苏联,到后来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斗中逐渐走向失败,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局势日益严峻。许多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常常将德军在东线地面战场中后期的战斗形容为一场又一场的 “坦克 vs 反坦克” 作战。这是因为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军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转为守势,不得不面对苏联红军如潮水般涌来的钢铁洪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粉丝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在战争中后期,纳粹德国放弃生产 “虎” 式重型坦克、“虎王” 重型坦克、“豹” 式中型坦克以及四号中型坦克等,而是将资源全部用于集中生产三号突击炮、四号坦克歼击车和 “追猎者” 等坦克歼击车,德国军队是否有可能在东线战场上坚持更久,甚至迎来反败为胜的机会呢?

从装备性能特点来看,坦克歼击车有着独特之处。由于去掉了旋转炮塔机构,将主炮直接固定在车体前方或车体上部战斗舱内,坦克歼击车牺牲了 360 度的火力灵活性,却换来了其他一些优势。比如,车重降低使得可以搭载比同型号底盘坦克更大口径的主炮;取消炮塔降低了整车高度,提高了隐蔽性,减小了被弹面积;拥有更加充裕的车体内部空间,能够以搭载更多燃油和炮弹的方式提高持续作战能力。而且,坦克歼击车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大大降低,相比造坦克,可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单车生产工时,从而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总产量。

无论是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四号坦克歼击车和 “追猎者” 坦克歼击车,还是苏军的 SU - 85 和 SU - 100 坦克歼击车,都在防御类作战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在诸多防御作战中,它们以更猛烈的火力迎击敌方装甲部队的冲击,凭借较低的车高提高战场生存力。例如,德军《装甲部队新闻简报》中曾提到 “追猎者” 坦克歼击车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一个歼击车营在自身无损失的情况下,连续摧毁了 57 辆敌方坦克,包括在 800 米距离上击毁 2 辆苏军 “斯大林 - 2” 重型坦克。

然而,坦克歼击车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由于没有旋转炮塔,其火力灵活性大打折扣,不适合用于进攻类作战。当敌方处于坦克歼击车主炮有限的横向射界之外时,坦克歼击车只能以车体转向的方式将敌方纳入主炮横向射界之内再瞄准和开火,而车体转向速度往往没有坦克旋转炮塔来得快,反应速度较低。在这个过程中,坦克歼击车还会被迫以防护性较低的车体侧面暴露在敌方火力的主要来袭方向。

在二战期间,美军的坦克歼击车带有旋转炮塔,这遭到了很多军事专家和职业军人的批评。他们认为这些美式坦克歼击车与坦克差别不大,没有发挥出 “在火力上超越同时期坦克” 的优势,属于重复建设,是资源浪费。在讨论坦克歼击车作战效能时,美式坦克歼击车不应与苏德两国的同类型产物相提并论。

在苏德战争中后期,德军在地面战场上基本处于防御态势,装甲部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坦克歼击车部队相似。以四号坦克 J 型为例,为简化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产能,它取消了驱动旋转炮塔的电机,改为人力手摇驱动。虽然短时间内人力手摇驱动的炮塔旋转速度和效率并不比电机驱动的慢,但人的体能有限,在长时间战斗中,坦克乘员转动炮塔的速度会越来越慢,火力灵活性下降。从这一点来看,四号坦克 J 型与坦克歼击车的区别已经不大。

在防御类作战中,当坦克的功能任务定位与坦克歼击车越来越接近时,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还要继续打造资源消耗量更大、但防御作战效能却并不比坦克歼击车更高,甚至可能明显低一个量级的坦克呢?从这个角度看,坦克歼击车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但实际上,柏林方面并没有做出 “弃造坦克、只造坦歼” 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坦克歼击车的特性决定的。坦克歼击车是一种纯防御类装备,为了发挥最大战斗效能,需要尽量避免敌方火力从侧面威胁到自己。然而,在实际战场地形复杂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无论是平原、丛林、丘陵、山地、沼泽、沙漠,还是人工修建的村镇等地形,都会影响部队分布和防线形状,不可能让防线拉成一条直线。而且敌方的进攻队形也不会是简单的全线压上,必然存在主攻方向和进攻锋线,导致战线 “凹凸不平且犬牙交错”。在这种情况下,坦克歼击车部队的侧翼很容易暴露在敌人面前。此外,在防御作战中也会有战术进攻需求,而坦克歼击车不适合作为主力突击力量。

另一方面是 “领袖意志” 的影响。以德国的重型坦克和超重型坦克为例,从 “虎” 式重型坦克到 “虎王” 重型坦克,再到 “鼠” 式和 E - 100 超重型坦克,德国对这类重型陆地作战装备的性能追求越来越极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军方对 “虎王” 的设计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采用更强的主炮和更厚的装甲。而在 “鼠” 式和 E - 100 超重型坦克的研发过程中,也体现了德国在战争后期对强大武器的渴望。这种追求超强火力和防护力的 “决战兵器” 思维,体现了 “元首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侧重防御类作战但不适用于进攻类作战的坦克歼击车,自然无法获得高层的绝对青睐。

二战末期的德国应该将更多产能分配到坦克歼击车的生产中,但也不应贸然全年停产坦克。停产重型和超重型坦克,减少 “豹” 式坦克的生产,将坦克产能尽量集中到四号中型坦克上,以坦克歼击车为防御作战主力,辅以四号中型坦克,或许能让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多坚持一段时间。大家对于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一起讨论。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