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励精图治兴后周,却为之后北宋局部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

青栞 2025-02-18 22:16:34

954 年,郭威突然去世,年仅 51 岁。不过,他在位时间虽短,却给后周乃至后来宋朝的局部统一打下了牢固根基。为啥郭威的治国办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产生这般深远的作用呢?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明白,郭威采取了一系列诸如革除不好的政策、倡导节俭之风、看重人才、推动教育发展等举措,让后周的内部管理和百姓生活有了很大的好转,进而为之后的大局稳定与统一创造了条件。

郭威当政时,大胆推行改革措施,把我国长期存在的严刑酷法问题给解决了。像他果断废止了从唐朝就有的一系列严苛法律,特别是在针对盗窃罪的过度惩处方面。五代时规定偷一定数量的绢布就得处死,到后汉时更严重,偷点小财物都要判死刑。郭威执政后,把这些没人性的法律都给废除了,并且严格依法办事,只要犯法,都一样对待,绝不姑息。这种既废除严苛法律又严格控制法治的做法,让我国的社会治安和法律的公信力都大大提高了。

在处理棘手的牛皮买卖难题时,郭威的一系列做法体现出他脚踏实地的治理作风。自五代起,鉴于牛皮具备军事用途,官府严禁民间擅自交易。待到后汉阶段,更是出台了极为严厉的律法,买卖牛皮之人,轻的会被重重惩处,重的甚至会丢掉性命。而郭威施行了较为灵活的牛皮管理方式,准许民间在承担一定义务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由买卖。这一办法既能够满足百姓的平常所需,又能够降低民众的压力。

在治国观念方面,郭威注重节俭与务实。当上皇帝后,他果断摒弃奢靡的风气,哪怕是各地进献的珍贵美味食物,他都下令进行处置,还告诫大臣别再通过压榨百姓来满足自己。另外,他把宫内的珠宝玉器都给打碎了,以此给手下人敲响警钟,使得后周朝廷形成了节俭且自律的风尚。这种风气的形成,极大地降低了国家的财政花费,也提高了朝廷在百姓那里的威望。

郭威特别重视人才,这给后周的繁荣稳定带来了很有力的保障。他当将军的时候,因为向朝廷请示事务时发现了翰林学士范质很有才能,等他登基后,就把范质重用为宰相。而且,郭威还破例提拔了像李谷、王峻等其他有本事的大臣。正是因为对这些人才的任用和信任,后周朝廷的政治变得很清明,管理也很有条理。

在教育领域,郭威彰显出了一代明君的卓识。虽说他出身平凡,可他对孔子极为敬重,竟在孔子祠堂前跪地,称其为“帝王之师”。郭威不但对孔子以礼相待,还积极修缮孔子祠堂,并且找寻孔子的后人并加以重用,由此体现出他对教育的看重,以及期望凭借文化教育来稳固和发展国家大业的宏伟抱负。

另一方面,郭威主张薄葬,这不单是他个人的想法,也是他通过自身行动引领新社会风气的体现。西征途中,他看到唐朝历代皇帝的陵墓遭盗的惨状,深切体会到奢华陪葬会带来极大灾祸。在自己病重之时,他叮嘱养子柴荣,自己死后不要大操大办丧事,就用简易的寿衣和瓦棺安葬,同时给守陵的百姓减轻赋税负担。正因有这样的朴素精神,郭威塑造了清正廉洁、节俭朴素的形象,受到了百姓的拥护。

全国实现大统一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任何一个朝代的繁荣都得依靠稳定基础的不断发展。郭威在短短四年的后周时期,凭借一系列出色的治国办法,把后周的经济社会推上了新台阶,还给宋朝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政治条件。很明显,郭威的治理才智和治国观念对我国历史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真称得上是一代善于治国的大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