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为了切断匈奴的左臂,出兵攻克王险城,致使卫氏朝鲜覆灭,随后汉武帝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这四个郡。后来汉昭帝进行整合,在浑江和鸭绿江流域设置了新的玄菟郡,也就是第二玄菟郡,这个郡下辖高勾骊、上殷台、西盖马三个县。
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于玄菟郡高勾骊县创立了高句丽政权,其以高作为姓氏。在初始阶段,高句丽是汉朝边郡的封国,归玄菟郡统辖。凭借此身份,朱蒙征服了周边的部落,进而拓展了疆域。
新朝时王莽进行改制,把周边政权君主的爵位降低了,这让匈奴很不高兴。为了攻打匈奴,王莽从各方征调兵力,结果高句丽的士兵逃跑了,辽东的官员认为这是高句丽的责任,王莽于是出兵征讨,还诱杀了高句丽的大将,并把高句丽的国号改成了下勾骊。东汉建立以后,又将高句丽的国号和王爵恢复了。
此后,东汉沿袭西汉针对高句丽的政策,在这一时期,高句丽持续发展,打败了夫余国,还吞并了盖马国等诸多小政权,其野心愈发膨胀,开始把视线转向汉朝的辽东地区。到了汉末三国以及西晋垮台后,中原陷入一片混乱,高句丽趁机快速发展并变得强大起来。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在 589 年隋朝实现天下统一之时,高句丽已然在东北称霸一方。它和中原王朝以往碰到的游牧政权有所不同,持续受到中原文化的作用,将中原为躲避战乱的人口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吸纳进来,构建起以农业为主要部分,同时兼顾渔猎的综合经济形式,创立了稳固的农耕政权。
据相关记载,唐高宗将高句丽消灭时,该国存有170座城池,有69万七千户人家,大概推算其人口约为348万。在隋末唐初之际,高句丽的常备军队人数大概在60万左右,其军事装备和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
在辽代还没到来之前,辽西走廊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从华北平原去往辽东的卢龙道以及古北道,被燕山山脉所阻挡,致使交通很不便利,这成了高句丽据守的一道屏障。从 5 世纪开始,气候逐渐变暖,高句丽所处地区的农耕条件变好,人口数量增加,经济也有所增长。
高句丽虽说表面上向隋朝称臣,然而却不肯让国君入朝,在占据辽东之后,又对辽西有所企图。隋朝想要收复汉朝四郡的旧地,并且重新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样一来,双方的冲突难以避免。607 年,隋炀帝在启民可汗的牙帐中见到了高句丽的使者,并对其予以警告,可高句丽并不理会,紧接着隋炀帝就三次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攻打高句丽,其战略目标是夺回辽东原本的地盘,以此巩固帝国的边疆。然而,隋炀帝这人自视甚高、热衷追求大功绩,在没有做好充足战前准备的时候,就贸然发动全国的兵力投入到战场之中。
那时的高句丽,内部既没天灾也没人祸,还能够调动漠河契丹的兵力,隋朝在天时上不占优势;隋炀帝对辽东的地形以及交通补给问题视而不见,在地利方面不占上风;隋军内部的将帅不和睦,可高句丽的士兵们却齐心协力,隋朝在人和方面也不具备条件。
最终三次征伐都以失败告终,老百姓的力量被消耗殆尽,百姓对朝廷也不再拥护,天下变得动荡不安,隋朝就此走向灭亡。然而,隋朝军队的征讨在客观上也把高句丽多年积攒的本钱给掏空了。
【唐朝征伐高句丽】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的王高元离世,高湛成为武成帝,他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且对唐采取亲善策略。然而,唐高祖李渊对高句丽曾不肯让隋炀帝入朝这事一直记在心里。只是当时唐朝刚建立,外部面临诸多威胁,所以也就接受了高句丽的称臣和纳贡。
631 年,唐太宗让长孙师去收拢埋葬隋朝那些战死将士的遗骸,还把京观给毁掉了。这事儿让高句丽的荣留王很害怕,他赶紧一方面频繁地向唐朝进贡,另一方面抓紧修筑长城。到了 642 年,泉盖苏文把荣留王给杀了,立高藏为宝藏王,自己封自己为莫离支,把控着军政大权。这下子,高句丽对外的侵略性又冒出来了,跑去攻打新罗,新罗没办法,只好向唐朝请求援助。
643 年,唐太宗把群臣召集起来商量事儿,长孙无忌出了个欲擒故纵的主意,唐朝先把高藏给册封了,结果泉盖苏文越发骄纵蛮横。644 年,唐太宗让司农丞相里玄奖去调解,没起啥作用,于是就决定出兵征讨。在这之前,唐太宗已经派陈大德去打探高句丽的情况了,发兵的时候又让李道宗去侦察。
645 年,唐太宗亲自率领六路大军抵达幽州,李勣指挥军队渡过辽水,将盖牟城攻占,把辽东城包围起来,并打败了高句丽的增援部队。唐太宗把浮桥拆掉以表明决心,亲自带领骑兵来到辽东城下,和士兵们一同劳作,以此激励军心。唐军将辽东城拿下后,又把白岩城攻克,军队的锋芒直接指向安市城。
高句丽让高延寿、高惠真领着十五万兵士去援救安市城,高正义提议截断唐军的粮草通道,然而高延寿没有听从。唐太宗推测到高句丽会出兵作战,便安排了伏兵,结果唐军大获成功,高延寿等人归降,使得高句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重大打击。
唐军使劲攻打安市城,李道宗弄土堆成山来攻城,高句丽就把城墙再加高些,后来唐军的土山塌了,还被高句丽给占了。唐军连着攻打了三天也没打下来,冬天快到了,唐太宗很遗憾地回去了。这一回征讨,唐军打下了好多城,把高句丽的一部分军事力量给毁掉了。
其后,唐太宗听取了群臣的意见,施行以偏师进行袭扰的消耗战术,屡屡派兵进击高句丽,高句丽渐渐难以招架,遂派王子入朝谢罪。公元648年,唐太宗展开第三次征讨,打算在649年出动30万大军展开决战,然而就在这一年唐太宗逝世了。
唐高宗刚继位时施行安抚之策,然而高句丽仍旧持续攻打新罗。从654年到662年,唐高宗派遣薛仁贵等将领先后七次出征,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在660年,苏定方、刘伯英和新罗联合出兵,将百济消灭,使得唐朝和新罗对高句丽构成了战略包围之势。
666 年,泉盖苏文离世,他的长子泉男生跟次子泉男建争夺权力,泉男生向唐朝请求援助。唐高宗让李勣当行军大总管,出兵去讨伐并消灭高句丽,当时高句丽国家力量薄弱,还赶上了内部争斗。
667 年,李勣攻克新城,接连打下十六座城;668 年,李勣和薛仁贵夺取了扶余城周围的 40 座城池,将平壤围住,宝藏王让泉男生前去投降,信诚打开城门,唐军进入城中,至此,高句丽被灭。
唐高宗于高句丽所在之处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其统辖9个都督府、42个州以及100个县。如此一来,中原王朝消除了东北边疆的重大威胁,汉家四郡的旧地再次回到华夏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