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灭蜀之战,曹魏的三路大军仅用了短短三个月就灭亡了蜀汉。
蜀汉之所以败得如此快,关键在于邓艾偷渡阴平。
263年,在魏蜀两军主力在剑阁即将进入长期对峙时,邓艾却率领一支精锐由阴平迂回进攻,在无人区急速行军700余里,穿山越岭突袭江油得手,然后进占涪城,接着在绵竹彻底击败诸葛瞻,此后长驱直入直抵成都。
诸葛瞻败得实在太快了。
在绵竹死战邓艾前,诸葛瞻留下了一句话:
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
也就是说,诸葛瞻自认为做错了三件事,觉得没面目返回成都,只好在绵竹与邓艾决一死战。
不少人对诸葛瞻的行为表示不太理解。
既然敌强我弱,那么诸葛瞻不在第一时间堵口增援江油?为何诸葛瞻没有采纳手下黄崇的建议,抢占涪城周边的险要地势,阻止邓艾进军?后来退守绵竹后,为何诸葛瞻急于与邓艾决战,而不是死守绵竹拦住邓艾?

诸葛瞻
邓艾恐怕自己都没想到进展会这么顺利。
当然不得不说邓艾的执行力超强。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带着大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走了两百多公里的山路。
接下来连路都没有了,魏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穿越了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境,以迂为直接近了四川盆地。
当然除了强大的执行力之外,蜀汉方面的神助攻也不无关系。
姜维早就意识到阴平的重要性,建议刘禅派张翼、廖化等重点防守阳安关和阴平桥头。可惜黄皓从中作梗,这些设想没有及时得以实施。
于是邓艾钻了地理上的空子,又钻蜀汉内部的空子,最终抵达了江油。
江油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处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涪江中上游地带。该地西北部在地形上是冈峦重叠,坡陡沟深;东南部是低矮的丘陵和平坝。
复杂多变的地貌,决定了这里是天然的伏击战场。
有人认为蜀汉的江油守将马邈是看到邓艾神兵天降,一下被吓住丧失了抵抗意志,从而不得不投降。
真实情况或许没这么简单。
在马邈投降前,应发生过多次战斗。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钟会派了部将田章跟着邓艾一起偷渡阴平。邓艾显然对这个钟会的耳目不太感冒,安排其打先锋当炮灰。但田章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江油附近结结实实打了几场硬仗。
在不到百里的距离内,田章先后攻破了三个蜀汉伏兵的营垒。这些伏兵不用说,就是江油驻军所设。
由此可见,马邈还是颇有经验,但只可惜手头兵力不足。毕竟从阴平到江油的道路如此艰险难行,谁知道邓艾会从这么个鬼位置攻上来?
马邈并没有拿着有限的兵力堵口子,和邓艾的三万大军硬刚。而是试图将当地复杂多变的地形利用起来,通过设置伏兵来消耗和打击敌人。
这个战术十分明智,但是很可惜马邈手下的二流部队却遇到了曹魏的一流精锐,战斗力上差太多,所以蜀军虽然巧妙布置还是被打败了。
马邈输光了所有的本钱,只得无奈投降。江油阻击战便告结束。
蜀汉灭亡后,作为益州境内首个降魏守将,马邈并没有得到邓艾什么封赏,多半还是因其激烈反抗过一把。

邓艾由江油进入益州(沿绵阳上面的进攻方向)
马邈的抗击并非无用功,他至少用手头部队拖住了邓艾一小会。
魏军来犯的消息迅速传回成都。
这给了成都方面一点反应的时间。
于是诸葛瞻出场了。
36岁的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嫡子,在性格中带着一丝诸葛亮的沉稳谨慎。
但很可惜,诸葛瞻并未继承什么家传绝学。因为在他八岁时,父亲诸葛亮就去世。
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在这期间,或许关心他的老师,就是刘禅了。
当然诸葛瞻还是颇有天分的: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
颇有才学,加上其父的光环,让诸葛瞻在内政治理上得心应手。
但能理政不代表就会打仗。虽然诸葛瞻年纪轻轻就担任了中都护、卫将军,但其军事领域的履历还是空白。
邓艾攻入江油的消息突然传来时,蜀汉朝廷一时间已找不到合适的武将出征。一众武将平日跟益州投降派厮混在一起,关键时刻纷纷丢闪。
国难当头,诸葛瞻决定担当重任。
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率军开往前线。
此时魏蜀双方实力对比如何呢?
看看诸葛瞻手下有多少人?根据《蜀记》记载,蜀汉末期人口规模如下: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其中汉中守军约两万人左右,姜维在剑阁防守主力约为四、五万人,南中守军约一万人左右,永安守军约一万人左右。那么在成都的守军不会多于三万人。
而刘禅肯定不会将这两三万人全部交给诸葛瞻。综合诸葛瞻一死刘禅就投降来看,诸葛瞻应该带走了大多数成都守军,但其规模应该不多于两万人。
这些人,多为二流卫戍部队,战斗力不高。
反观邓艾此时的军队规模。
邓艾偷渡阴平时的兵力是三万人。在通过山路和无人区,经过江油之战后,其剩下的兵力估计在一万人左右。
但魏军的这些人,都是邓艾长期所率的部属,属于一流的精锐部队,其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都较强。
当然邓艾本人更是能攻善守的细节狂魔,善于利用地形作战,善于快速急袭,与姜维作战时姜维几乎抓不到他什么漏洞。
诸葛瞻那边,则是一群蜀汉二代,长期从事文职,毫无战争经验。
可以说,这场仗还没打,邓艾就已经取得降维打击的优势。
而诸葛瞻等人,却选择在国之将亡的危难之际站出来,毅然踏上他们父辈来时的道路,奔赴一场有死无生的战斗。

胸有成竹的邓艾
应该如何发起进攻,邓艾早有计较。
他在上奏中说明了自己的意图: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意思就是说,从阴平可以奔赴涪县,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如果邓艾打到了涪县,就相当于进入了蜀汉的核心腹地,姜维理应回防,而一旦姜维回防,钟会就能够乘虚而入了。但如果姜维死守剑阁,不顾后方也没关系,邓艾就能够出其不意地率兵直抵成都了。
由此可见,邓艾此次进攻的关键,在于涪城。拿下涪城,就掌握了绝对主动。姜维因此回防成都,蜀汉是输;姜维不回防,邓艾攻入成都,蜀汉也是输。
涪城,就是如今的四川绵阳。
涪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是连接成都平原与北部山区的过渡地带,属于成都平原北部门户。
涪城北部与阴平古道南端相接,且周边山地海拔较高,地势陡峭,易守难攻。
这就意味着,魏军只要占据了涪城,前路就豁然开朗,能乘势突入平原地区,此后少有阻拦。
所以当初益州之战,刘备拿下涪城,便心中有了底。为此他破天荒地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并在酒席上触发了和庞统有关攻打益州的道义之争。
然而在魏灭蜀之战中,对蜀汉军队而言,涪城的意义更为重大。
涪城处在剑阁和成都之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承担着将后方补给运送到剑阁前线的职能,是剑阁前线在后方的主要支撑点。
而如果邓艾占据了涪城,在剑阁和成都之间切上这一刀,会造成三个可能的后果:
1、剑阁失去了后勤补给,姜维主力还能支持多久就不好说了。
2、涪城被占,剑阁和成都之间的联系被斩断,姜维回援成都就存在问题。
3、邓艾就算攻不下成都,也可以从后背捅上姜维一刀,与钟会前后夹击姜维。
由此可见,涪城能否守住,是影响未来走向的关键。
显然诸葛瞻是深知涪城的重要性,但是作为小白新手,在实操上却栽了个大跟斗。
没错,诸葛瞻得知江油失守,第一时间就带着军队往涪城去了。
但接下来在涪城发生了什么呢?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
到了涪城,该怎么防守?黄崇的建议,是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能够冲出山区。
这个建议应该是个好建议。在双方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据险而守,邓艾突破的可能性是不大的。防守时间一久,邓艾后勤补给不足,就得知难而退了。
如果放任邓艾突破到成都平原,再想要驱赶可就难了。
但诸葛瞻此时犹豫了,“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
他为什么犹豫,可能包括几方面原因:
1、原先是想据城而守,但发现涪城的防守条件不好,不足以抗拒邓艾的军队。
2、缺乏在野外防御作战的经验,据险而守如何实施,在哪里设防,诸葛瞻因经验和所掌握信息不足,一时难以决策。
3、卫戍部队作战水平低下,此前马邈设伏也失败过,这次诸葛瞻率领手下能否守住还要画个大大的问号。
4、邓艾迅速赶到涪城并趁着蜀军主力到位前,迅速与蜀军前锋交战。进度如此之快,让诸葛瞻根本就来不及据险而守。
如果据险而守,蜀军防守失败了,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魏军将突破蜀军防线,直接杀往成都,诸葛瞻可能连回援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在前锋被魏军击败之后,求稳的诸葛瞻不再缠斗,急忙率军离开涪城,退守绵竹一线。
蜀军经验不足,在行军效率、防守经验以及战斗素养上都远远不如魏军。这才是涪城失守的主要原因。

绵竹之战形势图
随着涪城的失守,益州的防御体系陷入了崩溃。
现在姜维主力在剑阁成为失去后方的孤军,回救成都来不及不说,还面临邓艾的阻拦。
并且假使姜维全线后撤,钟会就能乘虚而入对姜维展开追击,姜维将陷入无险可守、腹背受敌的险境。
有人说,那姜维可以分出部分军队去救援成都啊。
但这分兵该如何把握度?如果到成都的援军少了,在邓艾的阻挠下就没法过去。如果援军足够多,那么剩下的蜀军是否足以守住剑阁?
所以至少在短时间内,姜维是无法定下回援计划的。
而邓艾已经决定继续向成都进攻,实现他的B计划。
邓艾势必会与驻守在绵竹的诸葛瞻发生一场最终的决战。
至于为何诸葛瞻会放弃守城,非要与邓艾在城外决战。
这恐怕还涉及一系列博弈:
1、诸葛瞻死守。如果诸葛瞻死守,邓艾或许拿不下绵竹,那么进攻成都失败。邓艾就会转而配合钟会,两面夹击姜维。剑阁的这五万蜀军主力一完,那么蜀汉的灭亡基本就成了定局。
2、诸葛瞻出战。诸葛瞻出战,可能会输,也可能不会输。
如果输了,其结果和结果1相同,无非在绵竹输了,蜀汉会灭亡更快一点罢了。
如果赢了,邓艾遭受挫败。那么诸葛瞻实施反击,蜀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这样看,出战或许是唯一的生路。
当然还有更多的因素迫使诸葛瞻作出出战的决定:
1、涪城失守后,姜维的粮草很快就会告急,剑阁蜀军随时会面临崩溃。
2、邓艾或许只挑选了为数不多的精锐到绵竹城下,诱惑诸葛瞻以为占据优势从而出战。因为绵竹之战战死者其实并不多。
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所以邓艾用少数精锐为饵,诱使诸葛瞻出战的可能性极大。
3、益州投降派的干扰。绵竹之战后,谯周等益州派占据了舆论,迫使刘禅不允许任何人来救援成都。
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尽;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所以诸葛瞻守绵竹时,想必也受到谯周投降派不少干扰,如果诸葛瞻不及时出城一战并获胜的话,很快人心就会散乱,能否守住绵竹都成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瞻只得冒险一战。

在绵竹的决战
诸葛瞻在绵竹城外摆好阵势迎战邓艾。
邓艾派其子邓忠从右边包抄,派部将师纂从左包抄。这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了。他们退回来向邓艾禀报:“难以击破敌军!”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这也说明,邓艾的军队在数量上是不如诸葛瞻军队的。或许正是这一点微弱的获胜希望诱使诸葛瞻决定出战。
进攻不利,让邓艾开始急了,他朝着两人大吼: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
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如果不能取胜,那就拿人头来见。
邓艾的态度迫使魏军重振精神,让他们找回了精锐的感觉。
狭路相逢勇者胜。接下来魏军打得颇为勇猛,这让作为卫戍部队的蜀军扛不住了。蜀军的主将诸葛瞻、张遵等人都战死了。蜀军的几个核心人物都战死,说明蜀军已经被打得全面溃败。
蜀军被全面击溃,但是战后做京观的战死者数量还不够,这说明蜀军基本上是一触即溃,并没能和魏军死战。
由此可见诸葛瞻在绵竹之战的失败,并非因为指挥失误,而是和蜀军战斗水平低下有着很大关系。
蜀汉灭亡的大势,已经没人能够阻挡了。
......
此战,蜀军的主要领导者,卫将军诸葛瞻、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全部战死,无一生还。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听说蜀军败了,长叹一声后,重新冲入战场战死。
......
264年,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与同族的诸葛显(诸葛攀之子)等人迁徙到河东郡。诸葛家族劫后余生,方才得以延续下去。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人们对诸葛瞻此战的评价究竟如何?
在这里,不得不指出,陈寿出于个人感情因素,有点带偏了节奏。
347年,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蜀地长老考证,得知陈寿曾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蜀国败亡之因,陈寿认为是宦官黄皓“窃弄机柄”,同时也归恶于诸葛瞻的“无能匡矫”。
至于诸葛瞻究竟有能无能,就见仁见智了。
但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还是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这应该才是对诸葛瞻一生真正公允的评价。
一流艾军对上二流瞻军可想而知胜负立定
邓艾开始才几个兵?那是蜀中地方豪强士族反叛了,你以为的四面楚歌是听楚语歌声想家才跑的么?那是各个门阀士族的家里暗号,把各家子弟叫走了。诸葛瞻不尽快决战,邓艾的军队会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人。而输的那么快,大概率是和项羽一样,手下散逃甚至临阵倒戈了。
成都基本没兵了,刘禅把最后的御林军都交给诸葛瞻了,花架子部队打了一个来回也尽力了,诸葛瞻就一高级文员,社会威望不错,硬着头上的,他一顿嚯嚯,成都等于空城
诸葛瞻退回绵竹应该汇合了阎宇江州的部队在数量上超过了邓艾,有了老将在旁照顾,可能才有勇气决战
个人认为还是诸葛贪战功了,顶这他爹维名没说话声音,这个机会必须抓住,没法兵种差距太大了野战没的打,走小道是没攻城装备的,真是望墙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