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多职,有时候不是荣耀,而是无奈。"
Hi,
我是郑谈社区
有个朋友向我吐槽,他们单位来了位新领导,履历上写着"中央候补委员、副镇长"。
这个职位可是把大家看的纷纷都懵圈了,都在讨论:这位领导到底是什么级别?属于副部级还是副科级?
听到这个问题,在那一瞬间我也有点儿懵。在体制内混了这么多年,这种"高大上"和"接地气"的职务组合,还真不多见。
仔细一想,这个问题还真不简单,里面大有文章。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位领导到底是副部级还是副科级?
他的实际级别如何判断?以及这背后反映了体制内的哪些潜规则
Part.01
党内职务和行政级别
是两回事
1.中央候补委员
这个职称听着很高大上,其实就是党内职务,它不像正式的中央委员那样自带行政级别。
换句话说,当了中央候补委员,并不等于自动升任为副部级干部。
比如,县里有个干部,既是县委书记又是人大主任,感觉这官位应该挺有权力的,但实际上是个正处级。所以说,不要只看职务的名头,还要看实际的行政级别。
2.副镇长:有行政级别
大多数情况下,副镇长确实是副科级干部。
但这里有个小插曲,如果是在直辖市或者副省级城市的乡镇,副镇长可能会是副处级。
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暂且不去深究。
Part.02
中央候补委员、副镇长
是什么行政级别
答案是:大概率是副科级干部。
体制内,干部的级别一般是按照行政职务来定。
这位领导的行政职务是副镇长,那就基本上他就是副科级干部了。
有不太明白的同事可能会问:中央候补委员这个身份难道一点作用都没有?
并不是,而是这里大有学问。
Part.03
中央候补委员的作用
虽然中央候补委员与行政级别没有直接关系,但它可是个"金字招牌"!
有了这个身份,以后提拔的机会肯定会优先很多。
并且在一些场合,这个身份也能让他比其他副科级干部更有面子。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个段子:有个干部,为了让自己面上有光,在名片上印了一堆头衔,但是在名片最后,还是得写"副科级"三个字。
这不禁让人感叹:体制内的职位称呼,有时候真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啊!
Part.04
职级并存的原因
其实,这种情况在体制内并不少见。
有的干部虽然级别不高,但是身兼数职,头衔有很多。有的干部级别挺高,实际职务可能还不太起眼。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所导致的。
例如,一个干部职称上可能已是正处级了,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岗位让他当正处。
这时候,就可以给他一个正处级待遇,但他实际工作岗位可能还是副处。
反过来也一样,有些干部虽然级别不高,但是担任了重要职务,那么在待遇上也会有所体现。
就像我们这位中央候补委员、副镇长,虽然级别是副科,但是在一些场合,待遇肯定会比普通副科级干部要好。
这样一解释 ,大家也就明白了,其实这个制度就是为了解决"有职无权"或"有权无职"的问题。
Parr.5
中央候补委员的重要性
中央候补委员虽然没有表决权,但是有参与权和发言权。
这意味着,他们有机会在中央层面表达意见,影响决策。
而且,中央候补委员也是个重要的人才储备库,在中央委员因故不能履行职责时,候补委员就可以正式补选为中央委员。
所以,别看这位领导现在虽然是个副科级,但他的前途是无量的!
可能在哪天就直接提拔成副部级了。
Part.06
给副镇长中央候补委员
职称的原因
1.大概率是锻炼干部
让高级别的干部去基层任职,体验基层工作,增强群众基础,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组织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
2.职位晋升的过渡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基层工作基本是硬性指标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干部很快就要被提拔了,所以,暂时将其安排在副镇长的岗位挂职。
3.特殊的工作需要
在某些重点乡镇或者特殊地区,就需要一个级别高、有影响力的干部去主持工作,以便带动当地的积极性。
其实不论是哪种情况,都体现了干部选拔和使用制度的灵活性。
最后,在体制内,不要被表面的职务所迷惑,真正的水平和能力,不是靠一个头衔就能体现的。
完全胡扯
兰考县委书记一直都是中候补或中委
思维混乱。浪费阅读时间。
省长不全是中央委员,副省长都不全是中央候补委员
副镇长有可能为中央候补委员吗?小偏:胡扯。
胡扯
说的天花乱坠我也不信,正厅级或副部级是中候补还说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