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是许多中国人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各行各业都会提到。刚上大学的时候,许多老师都给我们讲,学习中医要有悟性,要培养自己的悟性,悟性对中医而言格外重要。那时的我们对悟性这个概念虽然经常听到,也知道它对学习中医的重要性,但悟性到底是个什么事物,如何培养,我们一脸茫然。
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每个人的悟性是不一样的,它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它可以使人在某方面事半功倍,很容易出类拔萃。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的许多中医学子,有的人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学起中医来却差强人意,并非不用功,学起中医来也很努力但就是学不太好,疗效上不去。相反,也有一些人原来成绩平平,甚至连本科都考不上,但是学起中医来却游刃有余,很快便做出一番成就。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几乎所有人都在某一个领域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的领悟能力,可以称之为悟性强。就中医而言,如果领悟的能力强,的确可以快速入门,随之登堂入室,然后可以治病救人,对某类疾病有着超乎寻常人的有效率或者治愈率。并且,中医悟性并非全部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的阅历、学识、文化积累都有关系。换句话说,悟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提高的,于学习中医而言,这属于磨刀的功夫。
有篇文章写到,悟性高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举一反三,悟性高的人善于触类旁通,知其一而知其十。
二、去伪存真,悟性高的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分辨假象和本质。
三、心有灵犀,悟性高的人善于换位思考,抓住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四、未卜先知,悟性高的人善于看到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预判未来的发展变化。
如果放到中医领域,触类旁通就是同样一场交流,悟性高的人能收获更多的东西,自己的灵感被触发,能捕捉到对方并未谈及的东西。比如有人讲发热治疗,悟性强的人会激发出治疗其它疾病的思路和灵感,并且用之于临床有效。触类旁通离不开知识储备,只有足够的知识,有些东西才能读懂。一个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人去读《伤寒论》与一个每天涉足治病实践的中医,绝对是两种境界,与是否努力无关。
有悟性的中医,善于去伪存真,而不是盲目崇拜,善于总结反思,细心琢磨,深入分析个体事件,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抛下原来的一切成见,打破原来的思维束缚,尽一切可能找出其最终的原因,可以很好的锻炼悟性。有人每天接诊患者不多,但进步很快,有人接诊患者虽多,但看病已经成了机械的重复,缺乏深入分析个体的精神,有效率还会下降。
换位思考对中医很重要,把自己换位成病人,这一点很关键,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神。只有这样,才能发掘记忆中有关疾病的所有信息和灵感,悟性有时也源自人类自救的潜能。
有一次我儿子鞘膜积液,经过检查确诊,西医的意见就是准备手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病我能给儿子搞定。夜晚不能入睡,回忆他的生活点点滴滴,头脑中一个治疗思路如同闪电一般,冲击的难受。第二天开了中药泡脚的方子,最后鞘膜积液消失的无影无踪。疫情之前,我看儿科疾病很多,如果把对面的儿童想象成自己的孩子,思路会如泉涌。
同样学习,换位成老师,看到老师开出第一味药或者前两味药,就能猜出老师的处方和思路,心有灵犀。研究生时跟随我的导师门诊,站到老师旁边,看到老师准备在病历上写处方,然后拼命换位思考,如何书写处方,很有意思。放下自己的包袱,学习谁就把自己想象成谁,而不是在心里面抬杠或者较劲。我经常看许多同行的中医文章,从不留言,更不会抬杠,学到许多自己原来没有的东西。
悟性,归根结底属于认知的范畴,许多时候都需要功夫在诗外。古人云,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因为他学中医有诗外的功力。中医的背景是文化,这个不是空话,很关键。
就个人经验而言,我对古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背诵起来很快,小时候一篇《出师表》一个早晨就能背的很熟。后来学了中医,背经典也很快,所以大学时代中医经典背诵大赛很早就夺得“背诵大王”称号。工作后,茶余饭后背诵《论语》《道德经》《庄子》《坛经》,个人体会对中医悟性很有帮助。
我见过中医治疗肺结核,好病。中医悟性,努力缺一不可。谢谢作者。
悟性好,悟醒也要的!
知识储备足够多悟性就高
胜读十年书
学医要有悟性,看病要随缘,中医真扯淡!
瞎扯淡。
好好好
[静静吃瓜]子曰,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狗头] 只思考而不学习。只学习不思考[狗头] 何为悟性[鼓掌]就是你学到东西以后,会想怎么更好的运动学到的东西[狗头] 只思考不学习,想济世为怀,感冒怎么治?不知道[笑着哭] 只学习不思考,考试满分,临床见到病人就懵逼,啥也不会。 [狗头] 悟性人人都有[得瑟] 关键你学医是为了分数还是为了医术[笑着哭]
悟性再高也治不好肺结核
[开怀大笑]
辩证思维是中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