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路上,地铁车厢里总有一种特别的沉默,每个人或低头刷手机,或耳机入耳,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某个看似有意义的方向。
如果不是有小孩打闹,一切像是被按了静音键。
就在前几天,我在地铁上无意中听到一段聊天:“这份工作做得真没劲,但还有啥办法呢?
还得忍着。
”“是啊,咱这辈子就这么凑合吧。
”我没想到,从对话者的语气里竟听不到任何波澜,只剩下满满的无奈。
这让我想起,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一场戏里的导演吗?
工作、感情、生活遇到的问题,到底是谁在掌控这些情节的安排?
我们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
怨恨:放下早超生,直面人生的苦水人心里的怨恨,就像一颗隐形的毒瘤。
小的时候也许不觉得,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它逐渐长大,吞噬我们的快乐。
有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里,依芙琳的故事就很典型。
小时候,她被父母撮合嫁给了一个叫坤德的人。
本以为能过上安稳的生活,结果却发现坤德心里爱着别人。
这样的婚姻,放到谁身上都够窝心。
依芙琳忍不下这口气,回了娘家;但命运又不放过她,她怀了孩子,只能让坤德来接。
那之后,她的日子过得极其不痛快,成天怨天尤人,对身边的人也没好脸色。
怨恨让她的家庭气氛剑拔弩张。
可到了晚年,依芙琳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
她主动帮助别人,在与人交流中找回了平静。
可能是活得够久,她终于意识到,那些放不下的怨恨,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人生,总逃不过酸甜苦辣,早放下怨恨,就能早点重回轻松。
其实,和依芙琳类似的例子非常多。
生活里有些人,对亲人、朋友甚至同事怀恨在心,时间长了,不仅折磨别人,更是折磨自己。
或许心里有句话值得反复提醒自己——早放下,总比背着包袱活着要舒服。
执念:追不上流月光,不如早点学看淡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为了一个得不到的东西,拼命追逐?
可到头来,却发现除了徒劳无功,心里还空落落的。
依芙琳的怨恨也有这样的意味,但伊万的经历更让我印象深刻。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他的妻子娜杰什卡离家出走了。
换成一般人,可能会到处贴寻人启事,哭天抢地。
但伊万不一样,他只说了一句:“想走的人,是找不回来的。
”他没有反复纠缠,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乱,而是选择了泰然处之。
试想,如果伊万陷入了执念,会怎么样?
他可能跑遍了每一个可能的地方找妻子,最后耽误了生活,也折磨了自己。
这就像抓住水中的月光,越是扑腾,越觉得没抓到。
反倒是放下执念的人,过得轻松自在。
生活里,失去或者未曾拥有的东西有太多了,纠缠在得失里,不如学会坦然接受。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样的心态,才是生活该有的从容模样。
父母的爱:不放手的爱,可能是一场悲剧做父母的,大多都爱孩子,但这种爱,如果变了味,同样可能成为伤害。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拉吉米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抗拒女儿马伊堪结婚,甚至把她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允许她拥有自己的生活。
虽然拉吉米可能觉得,他是为了保护女儿,但结果呢?
被过度束缚的马伊堪最终跳崖自尽。
这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罕见。
有的父母在孩子选择职业道路时,比孩子本人表现得还要“着急”,要孩子按照他们的标准“设计”人生;有的父母甚至干涉孩子的情感生活,要求“必须听我的”。
这种做法,往往剥夺了孩子追求幸福的权利,也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父母的责任是爱护和引导,但不是操控。
孩子终究会长大,会走自己的路,而真正的爱,就是学会放手。
生离死别:从痛苦到释然,做心态平和的女酋长《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一段特别令人动容的情节。
族群的女酋长在经历了两个丈夫相继因意外去世后,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平静和坚韧。
她的那句“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写尽了生死离别的从容姿态。
相比之下,有些人在面对至亲离世时,情绪崩溃,甚至因此跌入长期的痛苦中。
当然,这种情绪是人之常情。
但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一个需要修炼的“心理弹簧”。
与其沉溺悲伤,不如学会转化痛苦,把离别当作成长的契机。
女酋长那种“云淡风轻”的态度,对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失意和痛苦,是一种深刻的提醒: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遗憾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这些都不该是覆灭我们生活的理由。
我们需要试着用一种温柔的力量,去和痛苦和解。
结尾:掌控自己的人生,就是最好的选择想到地铁里那两个人的对话,“这辈子只能凑合了”。
是啊,如果把自己的人生全都交给外界掌控,那这场戏里,我们必然也会成“配角”。
但生活,其实一直给我们提供了选择的权利——是执着于怨恨,还是学会宽恕;是陷在执念的泥沼里,还是适时抽身;是当“指导孩子的长辈”,还是“命令孩子的主人”;是为了失去的人苦苦纠结,还是平和地接受离别。
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这场与生活对弈的棋局,终究是你掌控的棋子,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人生这出戏,怎么导,全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