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这里是小舟追剧。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河西走廊》第10集《宝藏》,探寻河西走廊丰富宝藏与工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1949年6月,中国西部局势关键,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准备解放西北四省。毛泽东指示要“取得油源”,目标直指河西走廊西端戈壁滩上的油矿,玉门瞬间成为焦点。
其实,1898年光绪皇帝就曾下令勘查甘肃矿产,却因内忧外患搁浅。直到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才迎来真正的工业化浪潮。
1949年9月,解放军解放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推进,能源成为新中国缔造者关注的头等大事。
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这里便是毛泽东电报中强调的“油源”——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后来闻名遐迩的玉门油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成为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而此前中国被世界地质学界视为贫油国。
1921年,地质学家翁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进行油田地质调查。早有史书记载玉门一带石油迹象,如西晋张华《博物志》、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都有描述,当地百姓也一直土法捞取石油用于照明、配药。
谢家荣的调查艰难,借助毛驴往返采集点,半年后完成《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引发学界关注。但因时局动荡,玉门石油勘测中断16年。

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封锁沿海港口,国民政府寄望内地石油资源,目光投向河西走廊。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收获巨大,建议在老君庙施工钻探。
1939年3月,第一口油井“老一井”开钻,8月11日喷涌工业油流,成为中国石油工业起点。到1949年玉门解放,老君庙油矿共钻探44口油井,产原油50万吨,占当时全国总产量90%以上,孙建初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大规模工业建设即将展开,河西走廊迎来崛起契机。1950年,西北局明确西北是重要工业基地,石油勘探开采成为大事。
1951年,习仲勋致信中央,报告河西走廊储油构造情况并提出开发计划。
第二年,毛泽东命令将19军57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数千官兵奔赴河西走廊。1952年末,玉门油田和兰州炼油厂列入“一五”计划重点项目。
1957年12月,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王进喜从这里走出,创造全国钻井纪录,玉门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摇篮。
除石油外,河西走廊还有其他宝藏。
2010年,联合考古队在黑水国遗址发现古代冶炼遗迹,表明4000年前这里就有自主冶炼活动,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阵列便是冶金工艺见证。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急需钢铁,西北地质局645地质队进入祁连山找铁矿。地质队员在藏族牧民带领下找到头道沟铁矿露头,秦世伟小组在艰苦绝境中发现桦树沟赤红色铁矿露头带。

1955年12月,此地被命名为“镜铁山”,634地质队火速开赴矿区,三年完成勘探报告,为建设酒泉钢铁厂奠定基础,1965年嘉峪关市因矿诞生。
1958年,汤中立在永昌县因老乡报矿,发现含有孔雀石露头的岩体。地质部总工程师陈鑫指示化验镍元素,后确定这是举世闻名的金川铜镍矿床。
镍是重要有色金属原料,中国当时急需镍矿,西方却严密封锁禁运。
1958年冬季,镍矿勘探会战在龙首山下展开。起初收获失望,直到1965年,汤中立主持编制方案,深入挖掘,发现深部富矿体,最终勘探报告显示矿种丰富,金川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复合型超级铜镍矿床。这里的露天开采矿坑留下巨大人造天坑,成为记忆景观。
金川镍矿从开采到建成大型联合企业仅用四年,1981年金昌市设立,“镍都”崛起。
河西走廊不仅有矿产,还有丰富风能和光能资源,将建成“陆上三峡”,成为可再生能源宝库。
交通方面,1952年天水到兰州铁路通车,兰新铁路随后动工。建设过程艰难,广大工程人员克服地质复杂、环境恶劣等困难,创造奇迹,如女推土机手胡友梅。
1958年铁路穿越河西走廊进入新疆,1962年全线竣工,结束河西走廊无铁路历史。1990年第二座欧亚大陆桥贯通,2014年兰新高铁通车。
此外,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等能源战略大通道和管廊带,在中国能源战略中地位重要。
如今,这里管道众多,正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通道,在新时代肩负起更多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