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女生不出门在家当老鼠人的一天”
“98年无业老鼠人实录”
“国内老鼠情侣实录 低能量情侣的一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鼠人生活日常”等vlog 开始在各大视频平台兴起。

说起老鼠,人们最常见的印象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生活在阴暗下水道”的老鼠,在之前,人们都对此避之不及,恨不得躲的他们远远的。
但如今,年轻一代却将自己比作“老鼠人”,这种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量关注。
“老鼠人”这一称呼最初源自网络文化中的“鼠鼠”一词,最早出现在贴吧等社交平台上,意在表达那些年轻人在生活中遭遇的无奈与困境。

许多年轻人自嘲自己像老鼠一样生活在阴暗的角落,无法摆脱生存困境,也难以在社会的主流中找到一席之地。
“鼠鼠文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自嘲式的文化形式。
比如“鼠鼠我啊,洗到临头了”、“鼠鼠我啊,出生在农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却一事无成”......类似的文案的比比皆是。

这类话语通过可爱的语气传递出一种无奈的情感,既有对困境的接受,也有对生活无望的消解。
尤其是在《中国奇谭》这一动画片中,出现的“鼠鼠我呀,想逃离浪浪山”也勾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成为了这一代人心声的代表。

“鼠鼠”这一表达,并非单纯的“颓废”或“消极”,它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抗。
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讲述他们在高压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他们所面对的阶层固化、消费主义和长时间工作的困境。
正如他们自嘲:“鼠鼠我啊,今天又加班到凌晨”,这种黑色幽默背后藏着的是对生活的无力感与自我解嘲。

在这些“鼠鼠文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18-25岁年轻人面临的三大困境。第一个就是教育内卷带来的“小镇做题家”身份焦虑。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不断的努力进入高等教育,但即便如此,依然难以在社会中获得较好的职位与待遇。
还有,职场中的“新鼠役”现象,许多年轻人在职场中面临的低端劳动与重复性工作,缺乏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最后,消费主义和社会期望的压力使许多人陷入相对剥夺感,感到自己的努力与成就与他人相比毫无价值。
与“鼠鼠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精英阶层的“人上人”概念。
“老鼠人”文化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它所呈现的生活方式正引发着社会的关注。

许多“鼠鼠人”表现出一种典型的低能耗生存方式:日夜颠倒、依赖外卖、长时间封闭在小空间内,甚至有些人一天只吃一顿饭。
许多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活在当下”,以消解生活的压力与焦虑。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节省精力,但却极大地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正常运作。

长期以往,这种低能耗生存方式不仅导致身体健康的退化,还会造成社交与工作节奏的脱节。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状态。
部分年轻人把“躺床刷手机”作为主要活动,逐渐远离正常的社交与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鼠鼠我啊,今天又不想起床了”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可爱,但实际上却掩盖了潜在的心理问题。

长期的消极心态,不仅不会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反而可能加深他们对现实的绝望。
而对于“老鼠人”文化的许多家长来说,或许他们并不完全理解孩子们所处的困境,甚至对此文化现象感到不屑。
很多家长仍然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年轻人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来突破困境,而不应该沉溺于这种“自毁式”生存方式。

然而,忽视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无法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心灵上更加孤独和迷茫。
许多“鼠鼠人”自认生活处于“底层”,然而,他们在这种文化的表达中并不单单是“自怨自艾”,他们在寻找一种声音,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关注。
“鼠鼠”文化的流行,也暴露了社会对年轻人心理需求的忽视。

作为家长与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还要注重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与情感支持。
尤其是要关注那些陷入困境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理解与帮助。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鼠鼠我啊”虽然是一种幽默的自嘲,但它背后隐藏的困境与焦虑却不容忽视。
在这个信息时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挑战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复杂。让我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让他们在困境中也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1.【梗研究】像只老鼠一样去倾诉心事,“鼠鼠我啊”是个什么梗?——扬子晚报,2023年2月3日发

2.鼠鼠文学,当代年轻人的伤痛文学——新周刊,2023年3月2日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