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因对华加征高额关税陷入多重危机。一方面,全美12个州联合起诉其关税政策“违宪”;另一方面,中美能源贸易格局剧变——中国港口近期迎来的液化石油气(LPG)运输船中,已无一艘来自美国,美对华液化天然气(LNG)出口更是陷入“70天零订单”的冰封状态。
关税战重创美国能源出口 中东“替补”抢占中国市场
自特朗普政府4月初宣布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加征145%关税后,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大幅削减自美能源进口。行业数据显示,原计划5月至6月抵华的7艘美国LPG运输船已集体转向印度及东南亚市场,而中东供应商迅速填补空缺,成为对华供应的主力。
在LNG领域,美国对华出口已连续70天“挂零”,创近五年最长断供纪录。美国能源分析师悲观预测:“中国买家可能永久性放弃美国LNG新合约。”这一趋势直接冲击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液化气出口设施,多家企业面临产能闲置压力。
12州联合起诉“违宪” 特朗普陷法律政治双重困局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同时点燃国内“战火”。截至4月27日,全美12个州(含加州)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其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加征关税的行为“越权违宪”,强调征税权应属国会。若法院支持该指控,特朗普的关税令或被推翻,其行政权威将遭重挫。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最高法院3月曾以5:4否决特朗普冻结对外援助资金的行政令,两名保守派大法官“倒戈”支持自由派阵营。法律界人士指出,保守派法官在关键案件中展现的独立性,可能进一步削弱特朗普政策的法律护盾。
中方强硬表态:平等对话是前提 贸易战“奉陪到底”
面对美方关税施压,中国商务部多次强调“反对单边霸凌,坚持平等协商”。4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重申:“若美方继续升级贸易摩擦,中方必将坚决反制。”目前,中国已通过扩大中东能源进口、加速可再生能源布局等方式对冲美国断供影响。
分析:特朗普或被迫调整策略 “降关税”试探成博弈关键
尽管特朗普4月中旬曾释放“考虑降低部分对华关税”信号,但中方未予积极回应。公共事务专家王江认为,特朗普此举旨在缓解国内压力,“先放风试探,再视情调整”,但其政策摇摆性反而加剧市场不确定性。
眼下,特朗普面临两难抉择:若坚持高关税,美国能源出口商将承受长期损失;若实质性降税,则需直面“对华示弱”的政治攻击。而中方“以静制动”的姿态,凸显其在国际能源市场日益增强的议价能力。
国际航运数据显示,未来两周预计有23艘液化气船抵达中国港口,其中19艘来自中东,4艘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运输船持续“零纪录”。这场关税战的涟漪效应,正深刻重塑全球能源贸易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