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自述未提96岁的赖汉英,原因在于赖虽曾任西征军主帅,地位显赫,但与李秀成交集少且军功平平,这是关键所在。
赖汉英在天京陷落后突围逃至广东隐居,据传于1906年去世,享年96岁。隐居期间,他曾向孙中山讲述太平天国历史,激发了孙中山的抗清热情。
赖汉英是否真活96岁,现争议颇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李秀成自述中未提及赖汉英,引发其是否真实存在的疑问。
李秀成自述涵盖四方面:太平天国起义的总结,诸侯王与将士评价,个人参与经历,及对曾国藩的建议。
李秀成自述中,评价诸侯王与主要文武官员为重要内容。他眼光独到,评价同僚准确且直白,从不掩饰,实话实说。
为何李秀成未提赖汉英?因赖汉英地位低吗?非也,其地位甚高。实则,赖汉英与李秀成事务少重叠,故李秀成未予提及。
李秀成自述中的太平天国人物特点为:地位显赫,能力强,战绩耀眼,且与自身军政活动交集众多。
赖汉英乃洪秀全妻舅,其姊为赖连英,确为皇室亲族。南京定都前,赖汉英鲜有突出贡献,相关历史记载亦颇为匮乏。
1853年西征时,赖汉英最为瞩目,位居二号。胡以晃攻占安庆并主政后,赖汉英接掌前线,成为主帅,亲自率军进攻南昌。
南昌之战中,赖汉英与湘军首领江忠源对峙93天,太平军攻城失败。杨秀清震怒,召回赖汉英转任文职。1854年初,他派赖汉英率部前往扬州支援曾立昌,并撤回原部队。
杨秀清因救援扬州之功,提拔赖汉英为东殿尚书。赖汉英乃洪秀全妻舅,杨秀清调其至东王府任职,意图明显。
回扬州后,赖汉英的具体行踪再无史料可寻,仿佛消失无踪。这引发了人们对赖汉英故事的兴趣,有传闻称他享年96岁。
赖汉英活跃时,李秀成自述中未提及其名;赖汉英消失后,李秀成亦未曾言及。李秀成评价早期人物,唯独赖汉英未被包括在内。
国舅爷兼西征军主帅赖汉英遭李秀成无视,因他资历不足且与李秀成交集甚少,故李秀成未将其列入考虑。
赖汉英地位显赫,凭仗的是身为洪秀全小舅子的身份,而非能力。李秀成对南昌、扬州之战不以为然,认为它们对大局无甚影响。
南昌战后受挫,太平军继续西征,主帅有所更替。扬州之战时,杨秀清命放弃城池,组建北援军,赖汉英参与其中,但该战意义有限。
南昌、扬州之战影响力有限,故李秀成未提及赖汉英。若战役影响深远,即便赖汉英地位不高,李秀成亦会有所提及。
林绍璋与曾立昌地位逊于赖汉英,毋庸置疑。李秀成对此多有记述,因林绍璋湘潭之败、曾立昌北援覆灭,对太平天国军事影响深重。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覆灭十大缘由,其中曾立昌救援北伐居次,林绍璋湘潭大败列四。相较之下,南昌、扬州之战影响较小,胜负为军事常情。
李秀成与赖汉英既无显赫战功,也无交集。赖汉英可能天京事变前已逝,或因病或遭杨秀清杀害,现今流传的他活到96岁之说,并不属实。
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陷入内乱,人才严重流失。此时,陈玉成与李秀成崭露头角,成为支柱,竭力维系着岌岌可危的洪秀全政权。
李秀成能力强、贡献大且忠心,却常发牢骚。他自述中痛斥洪秀全偏信重用亲信,皆为庸才。
洪仁发、洪仁达两位兄长,族弟洪仁玕,女婿钟万信、黄栋梁,外甥萧有和,及好友蒙得恩,均遭李秀成批评,而赖汉英未被提及。
赖汉英才能平庸,远不及洪仁玕。若天京事变后他尚存,李秀成定会提及。洪秀全偏信亲族,提拔小舅子在所难免,李秀成因此心生不满。
为对抗石达开,洪秀全册封无能之辈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并派他们领兵增援镇江。若赖汉英尚在,洪秀全便无需依赖此类庸才,以免遭人讥讽。
赖汉英逝于天京事变前,未及盛世。彼时,东王杨秀清掌权,洪秀全亦需仰其鼻息,才能平庸的赖汉英故未得重用。
天京事变致首义五王离场后,洪秀全得以放手,重用亲信,培养亲随。他不问能力,唯以忠诚为据,广授大权于天王一派。
李秀成自述提及,洪秀全最信赖的是其14岁外甥萧有和,随后为洪仁发、洪仁达、钟万信、黄栋梁、洪仁玕、蒙得恩,之后才是有能力的陈玉成、李秀成等诸侯。
赖汉英与洪秀全情谊深厚,早年与姐赖连英变卖家产支持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天京事变后,若赖汉英尚在,洪秀全定会重用他。
李秀成于天京事变后崭露头角,彼时赖汉英已失势,两人无交集。事变前,赖汉英既无显著战功,亦无大败影响战局,故李秀成对其未曾提及。
太平天国文人匮乏,史料多源自清朝,李秀成自述亦遭曾国藩修改。李秀成未提曾任西征主帅的赖汉英,其结局成谜。
所谓赖汉英活到96岁并向孙中山讲述太平天国历史,仅为民间传说,不可信。实为洪全福向孙中山讲述,他活到1904年,且有确切活动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