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金石和书法享誉南滇的谢饮润先生
谢饮涧(1906~1997),名文冏,字饮涧、允鉴,别号鹤村野客,以字行世,云南恩安县(今昭阳区)人。
谢饮涧幼年家境贫寒。民国9年(1920),他于昭通县旧制高级小学肄业。在校时, 除专心于当时的国文、算术、史地等科目外,尤好绘画,作品常获学校嘉奖。
民国11年(1922),谢饮涧得到友人介绍,先后投师于峨山县董贯之、晋宁县李培初、昆明杨榆村学中国画、西洋画、花鸟画、人物画,均有所成。
次年,他被董贯之遴选为助手,为云南省护国纪念馆绘制大型油画《护国军在昆明五华山开武亭誓师图》和《护国军在四川、重庆会战胜利图》。同年,他将油色、炭粉、水彩等多幅画作邮寄参加滇东物品展览会展出,引起轰动,被誉为“昭通自建城百多年来首次有中、西画优秀之作品”。
民国13年(1924),他返回昭通,次年创设画馆,广泛搜集唐、宋、元、明、清之名人画册,勤奋临摹,尤以油色、炭粉肖像画为主,兼绘国画、水彩。先临钟繇、王羲之,继临王献之,后归于黄庭坚;复向碑铭接受教益;更直接鉴赏、摹写钟鼎彝器的款识拓片及《石鼓文》,形成浑朴不雕,风韵淳古,生机盎然的书艺风格。
谢饮涧还是云南现代考古学界的翘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昭通出土的汉孟孝琚碑,被誉为“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
孟孝琚碑出土后,碑首断失一截,立碑年代、碑铭补缺成为学术界面对的两道难题。他认为“探讨‘孟碑’,旁及地区之文物,如唐代《袁滋题记摩崖》与昭通东晋壁画,均关系国家疆土、历史及民族团结等重要见证问题,于是坚持潜心研究之际,又夜以继日的参阅古籍资料,认真考核,务求得到正确结论,以贡献于科学性方面为目的。”
经他潜心多方考证,得出结论:汉碑墓主孟孝琚卒于东汉永寿二年(丙申)二月,于次年(丁西)十一月(乙卯)安葬。这一结论得到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同。
对汉碑的碑铭补缺,谢饮涧历10余寒暑,除常与省内外闻人、朋俦如李印泉、由定庵、郭理初、吴其昌、姜亮夫、游国恩等进行函札往来、深人探讨外, 摩挲碑刻,驰骋情怀,浸润于历代金石、碑刻、史籍之中,于碑图、碑式、碑文几个方面,引经据典,择善而从,拟补《孟碑》遗文88字,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1963年3月5日,昭通城西北郊中寨村发现汉晋古墓,谢饮涧即刻于11日便打电话向昭通专署文教科汇报,吁请迅速加以保护。
随后,他亲自到现场详细查看,记录墓地、墓室及壁画情形,并将记录整理后的资料分别寄姜亮夫、方树梅、张希鲁、车铭等学者:同时拟制新闻稿,由《云南日报》《光明日报》《今日新闻》等进行报道。
随后,他撰写《昭通东晋墓壁画记》一文,记述发现经过、情形以及个人对墓葬及壁画的学术考证、认识, 极力促成将墓葬、壁画迁移复原安置于文渊街文庙(原昭通实验中学校园)内,建永久性保护室。
谢饮涧著述有《跋汉孟孝琚碑》《汉代阳嘉四年青蛉铜洗文订误》《汉孟孝琚碑撮要》《孟琔断碑补缺例释》《关于唐袁滋题名摩崖》《昭通东晋壁画述要》《明洪武·瞿塘卫右千户所管军印铜印题记》《汉(孟孝琚碑>考释》等。
1997年4月12日,谢饮涧在昭通去世,终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