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
如同望着将来,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徐志摩
很难想象,写下这般缠绵悱恻的诗句的人,本身却对爱情丝毫不忠贞,徐志摩仿佛一生都徜徉在追爱的路上。从原配张幼仪,到后来爱上的林徽因、陆小曼,各种或才气纵横或美艳绝伦的女子在他看来仿若诗句中优美的意象,可以任他取用,拼接妆点出一派诗意盎然,一句爱,可以抵得上世上所有。
然而,无论是对林徽因的猛烈追求,还是对陆小曼的苦情攻势,两位女子都没有垂下青眼,毕竟谁找男人都是为了过日子,而不是为了感受浪漫。徐志摩因此郁郁寡欢,可那个甘愿为他付出一切,永远站在他身后的女子,他从未留恋。这个女子,便是张幼仪。
01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张幼仪的婚姻无疑是失败的,她和徐志摩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也曾想过婚后琴瑟和鸣的生活,可是天性爱好自由的浪子怎会甘心停泊在她的港湾?徐志摩只不过将传宗接代当作是父母的任务罢了,是张幼仪也好,王幼仪也罢,并无二致。
他从未爱过张幼仪,即使张幼仪自从15岁就进入徐家操持家务,即使张幼仪始终对他怀有无限热忱。婚后第3年,在她生下长子徐积锴后,徐志摩深感如释重负,立马就去了美国读书,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让他喘不过气的家。
徐志摩走后,张幼仪依然恪守着一个媳妇的本分,操持家务、侍奉公婆、抚养幼子,她都尽心尽力。
她始终铭记着自己经历过的婚姻悲剧,数次深刻地反思这场悲剧的源头。显然,时代的落后和女性婚姻自主权的缺位是根本原因,但为了下嫁徐家中断学业的张幼仪并不理解,也无力深思。
经过长久的思考,张幼仪认为:夫妻间认知水平的巨大差异才是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与徐志摩的博览群书和广博的学问相比,自己一个无才妇人自然无法和他相谈甚欢,而徐志摩对于有才情的女子的偏爱似乎又证实了这一点。那么,既然她已经经历过了这种痛苦,就不能让自己的儿媳重蹈复辙。
她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完成这件事。
02青胜于蓝,情比金坚
对于儿子徐积锴来说,母亲就是一个神明,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尽的精力,整日里忙碌异常,却依然能给他很好的关怀。而父亲似乎在他的生活里消失了,只留下一张张纸上的一行行诗句。
徐积锴不明白,为何父亲能在冰冷的文字上燃烧如火的激情,却吝啬于给母亲和自己哪怕一点温存。而他还小,只能看着母亲成日里的操劳,数着母亲鬓边的发随着岁月慢慢流逝掉光华。他在心里暗自发誓:以后一定要给家人带来幸福和温暖,而并不是几张轻飘飘的干瘪的诗行。
很快,徐积锴长大了,他并未像徐志摩一样在文字世界里徜徉流连,而是专注于实干,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土木工程师。和他的职业选择一样,他的婚姻生活也和徐志摩截然不同,对于发妻张粹文,他一直尊重爱护,专一相待。而这其中,母亲张幼仪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张幼仪和徐积锴对于婚姻曾有过一次交谈,谈及对未来伴侣的标准,那时的徐积锴只是轻描淡写地道:“好看一点的吧”,可没想到,母亲真的给他介绍了一个灵动漂亮的美丽女孩:张粹文。
03自己吃苦,成全儿孙
和张粹文第一次见面,徐积锴就和这位小姐相谈甚欢,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爱情长跑。直到1938年,两人才成为一家人,他们的婚礼浪漫而隆重,张幼仪对这位儿媳也是十分满意。
和当时大多数的婆婆不同,张幼仪深知嫁到人家里的困难,没有给儿媳提出严苛的早晚请安,操持家务的要求,而是只提了一个让张粹文颇感意外的要求: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因为学识不够而没能和丈夫有共同语言,是张幼仪心头永远的痛,她深知被丈夫冷落的女子的苦,所以她不愿让儿媳也陷入泥淖。
在婆婆的要求下,张幼仪经过几年自学,就已掌握了英语,法语等外语,后来更是跟随国画大师学习书画。在不断的学习中,张粹文也理解了婆婆的一番苦心,理解了只有
饱读诗书才会懂得的女性独立思想,更理解了什么才是“书中自有颜如玉”。经过张幼仪的教导和成全,张粹文成为了那个时代少有的在婚姻中没有丧失自我的女性。而婆婆对她的成全,还远不只此。
婚后,张粹文生下3女1子,全家和乐,喜气洋洋。更锦上添花的,是徐积锴可以去美国留学的消息传来,对于丈夫的提升,张粹文是开心的,但一想到自己和丈夫就要分别数年,不由得悲从中来。
和张粹文一样,张幼仪对于儿子的远渡重洋也是心情复杂,之前徐志摩就是在远渡重洋的过程中结识了林徽因,她不禁为儿子的婚姻感到担忧。为了儿子的婚姻幸福,张幼仪提出,让儿媳和儿子一起去美国,如果儿媳不去,儿子也不要去了。而对于3个孙女和1个孙子,张幼仪自己来抚养。张幼仪此时年事已高,为了成全自己的儿孙,抚养这4个孩子,不知道要吃多少苦,要受多少累。
就这样,在婆婆的成全下,张粹文和丈夫一同去美国留学,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张粹文也在这次旅途中发现了自己服装设计的天赋,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她所设计的旗袍甚至登上了国际舞台。而谈到自己的成功,张粹文最感激的就是自己的婆婆,她不只一次地感慨道:她改变了我的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真是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婆婆,伟大的女性[点赞]
和当时大多数的婆婆不同,张幼仪深知嫁到人家里的困难,没有给儿媳提出严苛的早晚请安,操持家务的要求,而是只提了一个让张粹文颇感意外的要求: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因为学识不够而没能和丈夫有共同语言,是张幼仪心头永远的痛,她深知被丈夫冷落的女子的苦,所以她不愿让儿媳也陷入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