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八呱娱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尾。
尼日尔,这个或许连名字都鲜为人知的非洲小国,如今却对中国“下手了”,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而他们的一意孤行,又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恶果?难道中国企业出海就无法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了吗?
事情缘起
一切的起因都是那4亿美元的贷款尼日尔作为非洲的贫困国家,去年三月,其军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签署协议,获得了4亿美元的预付款,用于原油出口。
然而,最近尼日尔政府却无力偿还这笔款项,反而以“外资高管薪资过高”“拒绝本地化采购”等理由,驱逐了三名中国籍高管,并要求他们在48小时内离境,同时还查封了炼油厂的账户。
更令人气愤的是,我们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也被尼日尔吊销了,理由竟然是掌控我方酒店存在”歧视性“经营的行为。
尼日尔这一行为无疑是严重破坏了两国的友谊,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援助之手
尼日尔是非洲的一个小国,国土上基本都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夏季高温可达50℃,全年几乎无雨。这样的环境不仅难以发展经济,甚至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因此该国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
就是这样的环境中,地下却蕴藏着巨大的“宝藏。据统计,其铀储量达42万吨,居世界第五位;磷酸盐储量12.54亿吨,居世界第四位;石油储量约7亿吨,年产量超过100万吨。
但讽刺的是,尼日尔原本连最基本的炼油厂都没有,更不具备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可谓是“躺在金矿上要饭”。直到2023年,中石油的进驻才打破了这一局面。
面对一穷二白的尼日尔,再加上跨国工作带来的气候、饮食、语言等种种挑战,中石油团队仍然坚持了下来,一待就是整整22年。当时,在尼日尔自己都不觉得贿开采出石油的时候,中国工人却耐心地勘测,顶着高温去钻探,一步步在这片沙漠中寻找石油。
经过中国工人的不懈努力,2011年的是也终于让尼日尔成功跻身了世界著名产油国的行列。随后,中国又帮助该国建设了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等重要工业设施,也让真个尼日尔逐渐走出了贫困和落后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国企业拉动了尼日尔近10%的GDP,使其在2011年成为全球知名的“产油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堪称尼日尔的“救星”。
敷衍的理由
然而,尼日尔当局不仅不领情,反而认为中国员工的工资过高。但他们只看到中国员工的高薪资,却忽视了其背后的艰辛与背井离乡的孤独。若对比两国GDP,中国员工的薪资水平其实合情合理。
更可笑的是,尼日尔还抱怨管理层大多是中国人,而本地员工只能从事基础工作。然而,管理岗位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这一点显然被他们忽略了。
其实,以上种种都是借口。这次“驱逐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尼日尔想赖掉那4亿美元的贷款!
耐人寻味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3年尼日尔军政府上台后,该国与法国的关系逐渐恶化,转而投向俄罗斯,甚至同意与瓦格纳集团合作开采铀矿。毕竟,尼日尔的铀矿储量位居全球前五,堪称一块“肥肉”。
“瓦格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早在俄乌战争中就曾出现。然而,瓦格纳并不是一个纯正的公司,更不是一个能源类型的公司。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尼日尔政府竟放心与之合作,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或许,尼日尔认为自己有了新的“靠山”,才敢如此有恃无恐地针对中国,试图借此谋求更多利益。例如,军政府甚至将原油分成比例从原来的15%提高到30%,这一举动更暴露了他们的真实意图。
合作共赢
事实上,除了尼日尔,中国在非洲的合作项目大多非常成功。
铁路建方面,中国路桥公司承建了连接肯尼亚首都的蒙内铁路,这条铁路极大带动沿线的经济,也称为本国交通路网中最重要的一环。
农业技术方面,中国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至非洲,并向卢旺达等国传授菌草技术,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助力脱贫。
能源与电力方面,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帮助赞比亚修建了下凯富峡水电站,极大缓解了当地电力短缺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中国的援助项目帮助非洲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让民众摆脱贫困,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对于非洲这片大陆的建设付出过很多,也理应收到应有的尊重。
然而,尼日尔的“驱逐事件”却打破了这一和谐氛围,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中非合作如何更安全、更稳健地推进?无论如何,相信强大的祖国一定会为出海企业讨回公道,而一意孤行的尼日尔,终将为此付出代价。
参考信源:
1.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
2.尼日尔将驱逐法国大使,专家称:法国不会因此发动军事干预环球时报
3.尼日尔发生多起针对采金外国人恐袭和绑架案,中使馆紧急提醒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