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乌态度现分水岭,泽连斯基战略回旋空间收窄

张澄宇聊国际 2025-03-10 23:03:14

当一面巨幅乌克兰国旗在白宫草坪展开时,华盛顿的政客们正闭门讨论如何削减对乌军援,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求援之旅,将大国博弈的冷暖差异暴露无遗。

近日,美国国会大厦前上演戏剧性场景:数十名乌克兰民众挥舞国旗高呼"拯救乌克兰",却未获任何官方回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关总署同日宣布扩大进口乌克兰农产品,黑土地的小麦与葵花籽油将加速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两国对乌克兰危机的根本立场分野。

战场形势持续恶化印证了基辅的困境。俄军近期在库尔斯克方向完成战术合围,乌军第93机械化旅等精锐部队补给线遭切断。卫星影像显示,俄军TOS-1A温压弹火箭炮已部署至前线,这种能瞬间产生2500℃高温的武器,正对困守据点的乌军造成毁灭性打击。英国情报部门评估,乌军日均伤亡超800人,兵力缺口达12万之巨。

特朗普政府的消极姿态加剧了乌克兰的战略困局。白宫最新声明拒绝批准对乌"陆军战术导弹系统"转让,并推迟了价值60亿美元的军援拨款。更令基辅寒心的是,美国务院暗示可能默许俄方"事实控制"顿巴斯地区,这种战略退缩与拜登时期"战斗至最后一名乌克兰人"的承诺形成讽刺对照。

耐人寻味的是,泽连斯基支持率逆势回升至68%。分析认为,这源于乌克兰民众对西方幻灭后的"悲情凝聚效应"。当欧盟承诺的100万发炮弹仅交付30%,当美国军火商要求基辅用矿产资源抵偿债务,民众逐渐认清西方"支持"的功利本质。中国扩大经贸合作的务实举措,反成绝望中的希望之光。

历史总是充满辩证: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时,美国策动"颜色革命"的狂热与今日的冷漠撤退形成闭环;中国始终坚持的政治解决主张,随着人道主义走廊开辟与粮食出口协议落实,正赢得更多国际认同。当敖德萨港的货轮载着玉米驶向东方时,基辅街头的抗议者或许正在重新思考,究竟谁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