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之后,开始在很多方面推行皇民化运动。日本的第一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一到基隆港,就强调说台湾是日本帝国的新版图,需要沐浴皇恩,乐意归属日本。

日本殖民时期台南市某户资料:是否吸食鸦片、缠足均在调查之内
早期,因为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日本当局不敢太明目张胆地推行皇民化运动。不过,他们还是通过普及日文教育、到处建立神社并强迫台湾人去参拜等方式推进皇民化。
1922年,第八任总督田健次郎取消了之前的区别对待,开始实行日台人共学制,也就是让日本人和台湾人一起上学,实行所谓的平等同化政策,还鼓励日本人和台湾人通婚,为日台通婚的家庭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或社会福利。
1932年,第十六任总督中川建藏对地方自治制度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州市议决机关和乡镇咨询机关,进一步加快了皇民化运动的步伐。
1936年9月,七七事变正在酝酿之际,为适应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重派军人任台湾总督。海军大将小林跻造就任日本殖民当局台湾总督。小林跻造在上任后的一次内部演讲中忧心忡忡地表示:从军事上观察台湾,确为日本国防之重要据点。台湾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国防上,都与日本有重大关系。倘若此地居住的台湾民众缺乏作为日本人应有的精神思想,国防上便犹如处于火山口上。强调必须排除万难,不断致力于教化事业,使台湾人成为真正的日本人,除此别无他径。

1940年出版的《臺灣全島圖》
1939年5月19日,小林跻造针对日本政府的整体侵略扩张战略及台湾所处的地位,正式提出治理台湾的三大基本原则:“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
皇民化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殖民总督府为了推动皇民化运动,发布基于教育敕语的国家教育政策,日本殖民当局在教育领域强制推广日语,限制汉语的使用,关闭各级学校的汉语课程,废止报刊中文版,强迫台湾人民使用和学习日语,并要求一般人民对日之丸国旗表示敬爱及齐唱《君之代》国歌。
更改姓氏运动:
要求台湾人民改用日本姓氏,以此来强化日本文化认同。1940年规定改用日本姓名者可提高政治地位,不肯改用的公教人员要受到撤职处分,一般居民不许登记户籍,因而也领不到战时的配给品。
正厅改善”运动:
“正厅改善”是指改变台湾传统厅堂布局和祭祖习俗的活动。1936年,台南州东石郡鹿草庄的两个村庄进行了“位牌烧却仪式”(“位牌焼却の儀式”),之后焚烧祖先牌位的活动在日本人的推动下开始蔓延。后来愈演愈烈,不仅牌位,连神像、佛像和挂轴等也成为焚烧的对象。为了避免过度刺激台湾民众,台湾神职会发表了“正厅改善实施要项”,这个要项采取了更为稳健的方法,在台湾传统厅堂的中心位置设置了“神棚”(かみだな),让台湾民众供奉“注连绳”,并用皇民祭祀祖先的“祖灵舍”取代了原来的祖先牌位,以及供奉日本天照大神、参拜神社,要求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方向表示敬意等。
服饰和文化同化:
禁止穿着中式服装,改穿日本服或“国民服”,禁演中国戏剧、音乐和武术等。
推广“国语家庭”:
“国语家庭”是日本殖民当局为了鼓励台湾人学习日语而设立的一个奖励制度。如果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能说日语,他们可以向地方政府设立的国语家庭审议会提出申请。一旦通过审查,成为“国语家庭”,这个家庭就会收到证书、奖章和特制的“国语家庭”门牌。获得“国语家庭”称号不仅是一份荣誉,还能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比如,“国语家庭”的孩子可以进入更好的小学和优先选择中等学校;政府部门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国语家庭”的成员;“国语家庭”在申请各种商业许可证时也会更加便利。
成立皇民奉公会: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台湾总督府担心台湾“臣民”心向中国大陆导致抗日意识高涨,因此加速推动以“国语”政策为主轴的“皇民化”政策。
1941年,台湾地区第18任日本殖民政府总督长谷川清发起的“皇民奉公会”。大力推行所谓的“皇民奉公运动”、“贮藏报国运动”、“增产挺身青年运动”。“皇民奉公会”是积极推动皇民奉公运动的中心机关。“战时下发挥国家总力,为增强战力不留遗憾,国民积极协力与肩负时局的热情”,“包括内地人、本岛人、高砂族之全岛民......高扬战斗意志、实践决战生活、强化勤劳态势、完备民防卫、推进健民运动”。训练台湾青年男女开展产业奉公,负起巩固后方的任务。奉公会设置以下外部组织:奉公团、商会奉公会、产业奉公会、青年团、少年团等,将全部台湾人民变成了日本所谓奉公会的会员。
征兵制度:
1944年9月进一步实行征兵制度,通过警察与保甲组织进行胁迫,把30万余台湾青年强征到中国和东南亚战场去充当炮灰。
日本殖民当局的皇民化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36年-1940年,为“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是“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通过各种思想宣传和精神动员,目的是消除台湾人的祖国认同,灌输他们成为大日本帝国的臣民的思想。
1941年-1945年,为“皇民奉公运动”时期,目标是彻底实施日本的皇民思想,强调实际行动,促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效忠。
即便如此,到1942年4月,全台湾也只有9,604户“国语家庭”,总人数为77,679人,大约只占当时台湾总人口1.3%。
在日本殖民当局的皇民化运动过程中,台湾人民进行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抗。
比如,为了保留过去汉姓痕迹,台湾人改姓氏这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
如利用郡望或堂号直接创造姓氏者(如赵姓改为“天水”,林姓改为“西河”,王姓改为“太原”,陈姓改为“颖川”等)。
通过拆字法:“林”改为“二木”、“李”改为“木子”、“吕”改为“宫下”;同音法(日文同音):“黄”改为“岸”(きし)或“木子”(きし)、“谢”改为“四谷”;明示法:“张”改为“张本”、“高”改为“高家”(こうや/Kōya)或“高川”(たかかわ);“武”改为“武田”(たけだ)等;暗示法:“如高”改为“上端”、“蓝”改为“青本”(あおもと)、“刘”改为“邦本”(くにもと)等。
到1943年底,全台只有17,526户改姓名,人数为126,211人,仍仅占当时人口约2%。
但是,也不能说日本殖民当局的”皇民化运动“是失败的,因为在这个运动的教育下,诞生了一大批的爱日本的台独分子。
如民进党主要创党人物——原名黄金龙,后因崇拜侵华战争甲级战犯、日本第56-57任首相岸信介而改名的黄信介。
如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便衣警察李金龙之子——李登辉,日本名为“岩里政男”(也曾有传言说李登辉实为日本的的私生子)。李登辉哥哥李登钦(日本名为"岩里武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从军,在菲律宾与美军交战阵亡,被奉祀于日本靖国神社内。
而李登辉当政期间一手培养出了陈水扁,一手带出了蔡英文等日后民进党大佬。

1998年的上海 蔡英文曾随辜振甫先生赴大陆参加第二次汪辜会谈

李登辉(右)和陈水扁(左)

李登辉和蔡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