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门课程最大的难题并非在于难以拉开分数差距,而是缺乏一条清晰且能迅速提升的路径。
它不像文科那样可以通过攻克知识点来提高成绩,也不像理科那样形成有机的体系。
语文更像是佛法,悟了就是悟了,没悟就是没悟。
即使你重视它,也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
练好字似乎成了唯一确定的争分手段。
在高中阶段,数学、理科的排名往往较为固定,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成绩靠后的学生通常变动不大。
有时甚至出现一个班级内前三名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

学生们普遍认为这些科目是检验能力的学科,从而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学习。
然而语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同一个班级中,可能会有近十名学生在同一个学期内既考过前五名又考过倒数名次,甚至有些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既能拿到正数第一名也能拿到倒数第一名。
这种现象使得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于是选择放弃。
对于那些在其他学科上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数学成绩低于110分,英语成绩低于120分)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将时间花在语文上不如投入到其他学科中见效快,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
极端地说,通过花时间就能有把握提高的语文分数部分可能只有古诗文填空的6分左右。
比如在语文阅读理解部分,学生的理解方向可能与出题人的预期不同而导致失分,这一点很难通过训练来调整,基本上要靠运气。
当学生们努力了一个学期后发现成绩反而退步时,很多人就可能会选择放弃了。
对于中部考生而言。
因为他们在数学、英语以及理综上努努力,便能轻易提升几十分,而语文即便费尽心思,也可能难以提高十分。
对于头部考生来说,语文反倒成了最能拉开分数差距的学科。

就头部考生来讲,其余五门课的高考内容都较为简单,比拼的无非是谁审题更仔细、做题更熟练。
他们在这几门课上能做的事有限,唯有通过刷题来保持手感、混个手熟,尽量减少失误。
然而语文却有所不同。
若不重视,很难拿到高分。
即便重视了,也未必能取得高分,很大程度上还得靠运气。
学语文就像吞苦果。
高考语文的那些题目对于训练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究竟有多大作用?
数理化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大家构建起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语文呢?能让大家学会什么?
语文学科的提分之路耗时颇长,在高中本就紧张的学习时光中,其性价比显得尤为低下。
这仅仅是从客观角度进行的单向分析罢了。
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对比,你会惊讶地发觉,语文的性价比依旧是最低的。

相较于数学能够高效提分以及英语具备标准化的学习方法,语文学科显得相对复杂,并无一种确保有效的提分方法。
很多时候,即便付出诸多努力,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极大地打击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而且语文往往是高手之间角逐的舞台,在大部分普通同学看来,数理化、英语等学科提分效果显著,耗时短且性价比高。
他们很难腾出大量时间来学习积累语文知识。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应当注重精简。
150分的满分下,倘若你在语文科目上不投入任何精力,直接步入高考考场,那么得分低于60分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即便你全力以赴,将高中三年的所有心血倾注于语文,其分数也极难突破140分大关。
由此可见,学与不学语文的分差,至多为80分。
而对于数学来说,若你选择忽视它,在高考中或许只能得到30分以下的成绩。
但若能踏实学习,取得120分则相当稳健。
这意味着,学与不学数学的分差至少为90分。

英语亦是如此,放弃学习可能仅得30分左右,而努力钻研则可稳定达到120分。
在英语科目上学与不学的分差同样不少于90分。
再来看物理,若放任不管,或许只能拿到10分。
然而一旦掌握要领,至少可得80分。
这表明,在物理学科上学与不学的分差至少有70分。
至于化学,不学的话可能只得10分,但学好了同样能确保至少80分。
化学的学与不学分差也是至少70分。
不难发现,语文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其学习性价比相对较低。
除非你在其他科目上已无潜力可挖,否则实在无需在语文上过分投入精力。
切勿盲目追求所谓的“大语文”,连复旦大学的文科招生都在缩减人数了。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