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国彻底谈崩后,莫迪见状不妙,主动对中国递上两份投名状

雷湘平 2025-03-31 11:15:50

和美国彻底谈崩后,眼看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就要砸下,莫迪政府突然转投中国怀抱,连出两份“投名状”示好。那么,中印关系能否真的迎来质的提升?

【莫迪访美并没有得到想要的】

特朗普上台以来,印度一直都想在美国面前刷点存在感,但特朗普政府却把他们晾在一边,反倒多次批评印度的高关税政策,说实话,这有点让人尴尬。

为了破冰,莫迪亲自挂帅前往美国,尝试在跟特朗普握手言欢时,找到解除贸易壁垒的钥匙。

然而,美国方面不仅没有度量印度的“诚意”,还撂下狠话:如果印度不在4月2日前降低关税,对等关税将毫不客气地实施。这番表态无疑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印度那颗试图“讨好”的热情。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给印度的多领域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估计年损失高达70亿美元的打击,尤其对农业、汽车、医药和电子制造业的影响不可小觑。

【莫迪终于认清现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政府意识到,一味地向美国示好似乎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要知道,印度可是自豪的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牌国家,如果继续这么“跪舔”下去,不仅经济难保,全民信心也会受到挫伤。

那么,印度该何去何从呢?答案显然逐渐浮现——转投中国的怀抱。

就在近期,印度总理莫迪向外界传递了他的新策略。在接受美国博主莱克斯·弗里德曼的采访时,他回顾了中印两国漫长的“邻居史”,并强调中印应当合作而非冲突才是正途。

这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莫迪自己也提到,中印两国曾一度在历史上,共同主宰了全球超过50%的GDP,这份深厚的渊源和合作潜力值得珍视。

【中印合作潜力巨大】

显然,莫迪态度180度大转变,知道自己此前犯了致命性错误,渴望能够与中国继续做朋友。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印度提前向中国递上了两份,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投名状”。

第一份投名状,派出代表团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33次边境事务磋商会议,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实控线问题,为两国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

单独看这个消息可能平平无奇,但与莫迪政府对中印关系的言论相联系,便耐人寻味。莫迪强调,印度不应与中国冲突,需通过对话构建稳定关系,这就要求莫迪政府接纳中方主张,妥善处理实控线问题。

【印度代表团赴华参加边境事务磋商第33次会议】

第二份投名状,据彭博社援引印度快报消息,莫迪政府决定大幅放宽或取消对华贸易壁垒,并重新启用自2020年以来被搁置的各类经济合作计划。比如说啊,他们目前考虑了4点:

1.不那么严格地限制中国公司在印度直接投资;

2.把对中国进口的东西收的税和各种限制给取消了;

3.对中国游客和工作人员的签证要求放宽松点,还有把直飞航班给恢复起来;

4.把之前禁了的中国那些应用App给重新开放。

而且有点“抢时机”的味道,时间点据悉就卡在特朗普施行对等关税的4月初。简直是在告诉全世界:“我,印度,要跟中国和好了!”

【印度寻求与中国合作对冲美国关税威胁】

这一系列动作被外界解读为印度向中国递出的“投名状”,同时也间接敲山震虎给美国听:印度有选择的余地。美国的关税大棒再怎么挥舞,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印市场联合起来,也是一个绝不容小觑的力量。

当然,印度想要与中国建立稳固关系,不能仅依靠口头上的承诺,还需要在政治层面保持紧密接触。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印关系曾指出,双方应当互为支持、密切合作,唯有实现“龙象共舞”才能赢得未来的美好前景。这番话正道出了两个大国真正需要的合作路径:相互成就,而非消耗。

【中方早已有言在先】

不可否认,印度在过去几年尝试依靠美国发展,但最终却因为手握的筹码有限而尝尽了苦头。而今,当印度看到自己渐渐走入下坡路时,也意识到与中国合作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更优解。

然而,重新获得中国的信任并非易事。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既要看印度如何落实这些政策承诺,也需观察其国内外局势变化带来的影响。

展望未来,中印关系是否能真正迎来质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双方能否实现在各自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合作共赢。而对中国而言,也需警惕印度在外部环境改善后,是否会重拾强硬立场,露出曾经的“獠牙”。

印度寻求与中国构建稳固的双边关系已是大势所趋。莫迪政府需要凭借智慧,将这场复杂的国际关系舞台剧演得更加精彩。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雷湘平

简介:雷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