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与郦食其均在年近古稀之时投身反秦斗争,然而,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范增常被赞誉为项羽的首席谋士,而郦食其则更多以刘邦的说客身份为人所知。范增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在项羽麾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智囊。相比之下,郦食其凭借出色的口才和辩论能力,在刘邦阵营中负责外交游说,以舌战群儒著称。尽管两人加入反秦大军的时间相近,且都年事已高,但他们在历史上的角色和定位截然不同,一个以智谋见长,一个以辩才闻名。
清代学者汤鹏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项羽未能重用范增,这一举动与历史上的诸多遗憾相类似,如燕惠王未采纳乐毅之策、楚怀王未任用屈原、汉文帝未听取贾谊之言、唐德宗未倚重陆贽、宋神宗未善用苏轼,这些都被视为重大的“错失良机”。
这真的是事实吗?
【一、我们先看看他们对各自君王所做的贡献】
关于范增的简述:范增是一位极具智谋的策士,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自幼饱读诗书,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对天下局势有着独到的见解。步入仕途后,他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迅速崭露头角。范增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时局的准确把握上,更在于他能够巧妙地运用策略,为所辅佐的势力谋取最大的利益。他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制定出克敌制胜的计策。在许多关键时刻,他的计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尽管范增才智过人,但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他也难免遭遇挫折和困境。面对种种挑战,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屈不挠地追求着心中的理想。范增的一生,是充满智慧与斗争的一生。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智谋典范。他的智慧和勇气,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1. 建议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后裔,借此赢得楚国往昔贵族的拥戴。
陈胜起义时,未拥立楚国后裔,故其势力难以持久。现今您自江东崛起,众多楚国旧将纷纷归附于您,原因在于您世代为楚将,众人期盼您能复兴楚国血脉。
在宴会场合,有人力劝项羽对刘邦采取行动,意图除之。
3. 帮助项羽重新册封六国后裔,同时设法遏制刘邦的势力。
项羽与范增对刘邦意图夺取天下产生疑虑……因此,他们决定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地区,定都南郑。同时,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秦朝降将为王,用以阻挡和防备汉王刘邦。
4.建议项羽避免与刘邦进行和平谈判。
项羽屡次抢占刘邦的粮道,导致刘邦军粮匮乏,心生恐惧,于是提出议和,愿将荥阳以西之地划归汉方。项羽考虑接受这一提议。然而,历阳侯范增劝阻道:“刘邦容易对付,现在若放过他,日后定会后悔。”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与范增一同加紧围攻荥阳。
关于郦食其的叙述如下:郦食其是一位历史人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以其智谋和辩才著称,经常为人出谋划策,解决难题。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在多次关键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郦食其善于观察和分析形势,能够迅速把握问题的核心。他常常运用自己的口才,游说各方势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往往能够说服对方接受他的观点。不仅如此,郦食其还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从不退缩,总是勇往直前。他的这种精神,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传奇。总的来说,郦食其是一位极具智慧和勇气的人物。他的事迹和贡献,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和铭记。
1.攻占陈留,为进军秦国增添战略资源。
郦食其过夜未走,半夜时分斩下陈留县令的首级,越过城墙向沛公报告……沛公安营于陈留南城门楼上,利用那里的兵器库和积粮,停留了三个月,期间军队人数增至数万,随后进发,攻破了秦朝领地。(《史记》记载之郦生陆贾事)
2.提议攻占敖仓,以此为楚汉对峙提供粮食保障。
君主视民众为根本,民众则将粮食视为生存之基。敖仓作为天下粮食转运的要地,历史悠久。我听说那里储藏了大量粮食。当初楚军攻占荥阳后,没有坚守敖仓,反而向东进军,仅派新兵分守成皋。这实际上是上天赐予汉军的机会……希望您能迅速再次发兵,攻取荥阳,占据敖仓的粮食储备……如此一来,天下人便会明白该归顺谁了。
3. 劝说齐国归降,未动一兵一卒便获得七十座城池(至少为韩信的后续行动铺垫了道路)。
郦食其对齐王道:“如今天下的贤士皆归附汉王,局势已明,无需费力筹划……大王若迅速归顺汉王,齐国江山方能安稳;若拒绝汉王,灭亡即刻将至。”田广赞同此言,遂采纳郦食其建议,撤销历下的军事防御,放弃战斗准备,终日与郦食其一同饮酒作乐。
4.建议刘邦扶持六国后裔,意图削弱项羽的力量(此方案最终被张良阻止)。
汉高祖三年,项羽猛烈围攻汉王于荥阳,汉王深感焦虑,遂与郦食其商议削弱楚国势力之策。郦食其建议道:“……假如陛下能恢复六国后裔的王位,并授予他们印信,这些国家的君臣百姓定会感激陛下的恩德,纷纷向往并效忠您的道义,甘愿成为您的臣民。一旦恩德与道义广布,陛下向南称雄,楚国定会恭敬朝拜。”汉王闻言,点头赞同道:“此计甚妙……”(《留侯世家》记载)
5.凭借出色的口才“出使各国诸侯”,协助刘邦建立统一战线。
【二、对比】
两位臣子,哪位为其君主提供的援助更为实际?
结果显而易见。
2.在战略理解到战术实施,乃至具体执行层面,哪位人士具备最为全面的能力?
郦食其是否更为出色?
他为刘邦提供建议时,总是立足于全面的大局观,进行了精确的实力评估,并准确捕捉了时局的关键所在,使得每条建议都能直击要害。
3.哪位君主对其臣民的驾驭能力更胜一筹?
这次提到的人物是否是郦食其?
他初次拜访刘邦之际,自称高阳嗜酒者,对刘邦进行了一番严厉的斥责,言辞极为激烈。
即便你在各方面都不如我,又何必在此炫耀不停?
最终,刘邦顺从地调整了自己的立场。
随后,他直接点出了刘邦的关键问题所在——
您聚集了一群杂牌军队,整合了零散士兵,人数尚不足万,却计划直接进攻强大的秦国,这种行为无异于冒险进入虎口。
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陈留地处天下要冲,乃交通枢纽之地,现今该城囤积了大量粮食……
这段对话如此畅快直接,我们在范增与项羽之间未曾体验过这样的交流。
项羽性格刚愎自用,其智慧程度或许让他难以接受劝谏,然而,刘邦是否就比他在行为上更加粗野、傲慢不羁呢?
项羽未采纳范增的建议,是否也反映了范增自身的某些不足?项羽并未遵从范增的劝告,这一现象背后,是否也隐含着范增自身的一些问题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审视。范增作为谋士,其建议若想得到采纳,除了内容需具备合理性外,表达方式与时机也至关重要。若范增的建议过于强硬,或是未能准确洞察项羽的心理与需求,那么即便建议本身再有价值,也可能难以被项羽所接受。再者,范增与项羽之间的沟通与信任程度,也是影响建议采纳与否的关键因素。若双方缺乏足够的信任基础,或是沟通方式不当,都可能导致范增的建议被项羽忽视或拒绝。因此,项羽不听从范增的建议,虽然主要责任可能在于项羽自身,但范增也需要在沟通方式、建议的合理性以及双方信任关系等方面进行反思。毕竟,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往往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而非单方面的付出与期待。
【三、范增和项羽其实是同一副大脑】
让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考虑到范增对项羽的重要性及其忠诚度,那么这种情况之下——
项梁逝世之后,楚怀王熊心对项羽进行了排挤,未让他率军西进入秦,而是将项羽的指挥权转移给了宋义。在这个过程中,范增身处何方?
当项羽在新安杀害降卒、拒绝在关中建都、将汉中赐予刘邦、焚烧咸阳城、追杀楚怀王、对齐地大开杀戒以及未能坚守敖仓这些至关重要的失误发生时,他究竟身在何处?
他虽在场,却未见其发挥实际效用。
这表明他赞同上述措施。
他对于熊心打算清算项羽的做法表示赞同,同时也接受项羽的其他举措,唯独反对项羽诛杀刘邦的决定。若非如此,以他的性格,恐怕早就请求退役回乡了。
范和项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人,他们都具备以下特质:
六国传统贵族:捍卫分封制度的坚定群体
秦制瓦解后新体系中的不协调因素!在秦制崩溃之后,一个新的秩序逐渐建立起来,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融入这一新体系。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新秩序中的脱节者。他们或因观念陈旧,无法接受新的规则与制度;或因利益受损,对新秩序心生抵触;又或因能力欠缺,无法在新环境中立足。总之,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无法与新秩序同步前行,成为了其中的不协调因素。这些脱节者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新秩序的稳定与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如何引导他们融入新秩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新秩序的意义与价值,转变旧有观念;另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提升他们的能力与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化解矛盾与冲突。总之,秦制瓦解后的新体系中,脱节者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才能确保新秩序的稳定与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们未能意识到郡县制度所带来的益处,且在实施过程中沿用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时的种种做法,诸如屠杀降卒、实施分封、以及追求霸权地位等(参考李开元所著《汉帝国崛起与刘邦集团》)。
否则,他的建议就不会被忽视。
未采纳他的意见,同时也没看到他与项羽分道扬镳,这表明他在认知上与项羽保持一致,并且在实际行动上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因此,可以推测范增很可能并未向项羽提出过什么具有前瞻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