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邵华病逝,临终前她嘱咐毛新宇:我要和婆婆杨开慧葬在一起

谭妙音啊 2025-03-28 14:59:40

邵华,毛岸青的夫人,杨开慧的儿媳妇。

1938年,邵华出生在延安,父亲陈振亚和母亲张文秋都是老红军。在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邵华出生,他们迎来了新的生命,看到了新的希望,无疑是种慰藉。

1939年,邵华未满周岁,张文秋夫妻接到了新的任务,途经新疆去往苏联工作,没想到在新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被军阀盛世才给扣留了。

盛世才是中华民国的陆军上将,历任新疆省边防督办,周旋于苏联和老蒋之间,号称“新疆王”。但是,他的统治却十分恐怖,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民谣:

“盛世才十年督办,十万人头。”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盛世才想尽了各种办法。首先是亲苏,用贸易往来赚取丰厚的利润,其次他也与我党套近乎,主动帮助我党培养飞行员,实际上却是向苏索要更多的飞机和技术。

苏德战争爆发,盛世才便露出了狐狸尾巴,他认为这场战争后,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大力援助新疆了,便直接投靠了老蒋。从此,他开始了加害我党人士。

邵华的父母被扣之前,他已经关押了160多名在新疆工作的我党人员。从此,邵华父母便和这160多个同志过起了长达七年的狱中生活,所以,邵华的童年成长也是在狱中度过的。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邵华的童年记忆就是饥寒交迫,和狱中的其他孩子一起饿得哭,最后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稍大一点,她似乎明白了父母和叔叔阿姨被关的原因,便同大人一起与敌人斗争,因此从小就养成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性格。

让人伤心的是,在这场斗争中,邵华永远失去了父亲,他被盛世才杀害了。

1946年,在周公的亲自营救下,邵华和母亲张文秋终于回到了延安。回到延安的母亲立刻投入了工作,邵华又开启了跟随部队南北转战的生活。直到战争结束,他的生活才恢复了常态。

回首过往,这哪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土改时,她当宣传员;太行山作战时,她扭秧歌鼓舞士气;转战河北平山,她又演话剧,她的少年时代都在马背上,都在硝烟中。

新中国成立后,邵华终于走进了学堂。在中直育英小学,她当了少先队员,加入了共青团,四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师大女附中。学习对于邵华来说,简直太享受了,她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由于父母的身份,邵华很小就与毛家有往来,后来姐姐刘思齐嫁给了毛岸英,邵华与毛家的接触就更多了。

她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就认识毛岸青,那时候她俩年纪相当,总能玩到一块儿。毛岸青一直把她当妹妹,她也把毛岸青当哥哥,玩的时候毛岸青总是用手挽着她,这是毛岸青从小在苏联长大的习惯,可邵华却有点不自在,怕人看见“笑话”。

这种青涩的美好随着毛岸英的牺牲也就没有了,姐姐刘思齐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当中,邵华也不敢再与毛岸青玩,因为怕姐姐睹人思人。毛岸青也没有再来找邵华,因为他也十分痛苦,从小护着他的哥哥突然就没了,他接受不了,再加上小时候头部受过的伤,病倒了。

等她们再见面时,已经是1959年了。

这一年,毛岸青从苏联治疗回国,暂住在大连的南山宾馆休养。这时,在北大念书的邵华正在放寒假,母亲张文秋要去大连疗养,就带上了她。(据说,这是张母有意要与伟人再续亲缘,意在疗养,实则带了些相亲的色彩。)

在南山宾馆,邵华见到了久别的毛岸青,两人一见如故,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早已不是儿时的彼此突然有了别样的情愫。这之后,鸿雁传书就成了他们经常的事。

这时,毛岸青突然收到了父亲的来信。

父亲在信中一通嘘寒问暖后,便直接又问道:

“听说你同邵华通了不少信?是不是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是个好姑娘,你可以和她好好谈一谈哦。”

对于父亲信里的巧问,毛岸青自然是不排斥的,反而有种家长认同的快乐。后来,邵华就从北京大学办了临时转学手续,到辽宁师范学院当了插班生。这里的学习相对宽松,校园里就常常看到她和毛岸青的身影。

两个孩子走到了一起,双方家长高兴得合不拢嘴,铁是要趁热打的,在邵华重回北大读书的头一年,她和毛岸青在大连宾馆的会客厅举行了婚礼。

婚后,毛岸青第一件事就是带着邵华回到湖南老家,让她见见自己的母亲杨开慧。在母亲的墓碑前,他介绍了邵华,泪水打湿了衣衫。那天,他跟邵华讲了母亲的故事。

那是1930年,父亲带领的队伍两次攻打长沙,湖南军阀暴跳如雷,想尽一切办法要抓住父亲,但都没有得逞,他们便把仇恨发泄到了母亲身上。一夜之间,湖南各地都贴满了抓母亲的告示,赏金高达1000银元。即便是这样,老百姓都没有动心,他们深知父亲做的事才会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在将我们兄弟三人送到外婆家后,大家齐心协力地掩护母亲,真的就躲过了敌人的魔爪。

可是后来,母亲实在是想念我们仨,尤其是还在襁褓中的岸龙,她便悄悄潜回了板仓。哪知军阀的爪牙太多,他们发现了母亲,立即将她抓了回去。

在狱中,母亲受尽了折磨,那些刑具如流水般全都用在了她的身上。但是,母亲没有屈服,她深信父亲所走的路是光明的,愿意紧紧跟随,于是在军阀们耗尽力气也没问个所以然出来的情况下,他们决定杀了母亲。

11月14日那天,他们将母亲押上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结束了她的生命。

那时的我才七岁,对于一个从小父亲不在身边的孩子,哪里离得开娘亲?我夜夜哭泣,可于事无补,只能在外婆的安慰下、哥哥的呵护中慢慢长大......

邵华听得泪流满面,这与她从小失去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从那一刻起,她便认为自己与毛岸青是相辅相融的。

在岁月中细细了解了毛岸青的过往,邵华总结出:岸青虽然没有哥哥的壮举,也没有母亲一样的事迹,但他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传承着毛家的家风。1970年,夫妻俩有了自己的孩子,爷爷亲自为其取名叫“新宇”。“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这是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在他的理想实现的基础上,鼓励晚辈去开辟新天地。

毛新宇的出生无疑给这个家增添了欢乐,然而这种欢乐只过了6年,爷爷便去世了。

1976年,我们的伟大领袖与世长辞,毛岸青悲痛欲绝。然而痛定思痛后,母亲、哥哥、父亲的一切都在告诉他,要将他们的遗愿继承下去,要将毛家的家风传承下去。

1977年的春天,毛岸青带着邵华再次回到了老家湖南。在物是人非的毛家老宅、父亲故居里,进行了深深地悼念。

弘扬父亲的精神,是继承毛家家风最好的方式,而对于母亲的爱,她则深藏于心,因为如影随行的,还有那段恶梦般的童年经历。什么流落街头,弟弟夭折,饿肚子,被打,替人推车维生,他都要过虑掉,只有母亲,不能放下。

祭奠完父亲,毛岸青要去给母亲扫墓,恰逢天下大雨,邵华便建议改天再去。毛岸青却说:“就今天吧,我情牵梦绕的就是这件事。”

邵华懂了丈夫的心,冒雨陪着他去了杨开慧的墓地。

从那以后,只要去祭扫母亲,邵华都是第一时间陪同。

晚年的邵华曾回忆道:“每一次去到婆婆杨开慧的墓前,毛岸青总是像孩子般依偎在墓碑旁,默默地流泪。”面对邵华的关心,他也总是一句话:“我想妈妈,想大哥!”

2007年,毛岸青去世,临终前,他拉着邵华的手留下了遗言:“我要和妈妈葬在一起。”

邵华泪流满面,看着相伴一生的爱人即将远去,她有万般的不舍。婆婆是毛岸青内心深处一辈子的心结,她又有什么理由不答应?邵华紧握住丈夫的手,使劲地点头。

然而不幸的是,毛岸青离世还不到一年,邵华也生病了,大病,于2008年离开了人世。

婆婆是丈夫的心结,而丈夫却是她的心结,在她临终前,她再三嘱咐儿子毛新宇:“我要和婆婆杨开慧葬在一起!”

如此一来,婆婆、丈夫和她,再也不会分开。

后来,那里成了杨开慧烈士陵园,在松柏樟梓之间,毛岸青和邵华永远留在了妈妈身边。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