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给慈禧太后修园子,为什么同治帝半途而废,而光绪帝成功了?

种田大户 2020-06-28 16:32:34

遍观近年来优秀的历史剧,大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隐形主线都离不开一个“钱”字。

《雍正王朝》因为钱的事,才引发南方赈灾,从而展开各位皇子的争斗,才引来了雍正帝的新政;《大明王朝1566》因为钱的事,才推出了“改稻为桑”的荒唐国策,才引发了严党的倒台,海瑞的直谏;《走向共和》同样是围绕“钱”展开,因为钱的问题,导致了一系列战败,从而引发了国人对中国走向的思考。

但终归光绪帝还是完成了一项伟大壮举,那就是修好了颐和园。有人讲,幸亏光绪帝拿钱修了颐和园,好歹现在我们还能参观一下,要全都买了军舰,无外乎黄海海底再增几堆废铁罢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缺钱,同样是慈禧太后大力支持,为什么光绪帝能修好颐和园,而同治帝却未能修好圆明园呢?

一、

一提到圆明园,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耻辱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让英法联军攻入了京城,从而毁掉了这座“万园之园“。

关于重修圆明园的问题,不止我们现在在讨论,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政坛,同样也在讨论。

清政府的皇家园林,最后一次大规模修整,当属光绪年间的颐和园工程了,共花费了白银750万两之巨。有人讲,这些钱都是克扣的北洋水师的军费,不然的话,甲午中日战争,也不至于惨败收场。

当然,这种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事实的真相,我们以后会单独拿出来分析。

关于是修圆明园,还是修清漪园(颐和园)的问题,光绪帝跟慈禧太后必然有一番思考。但为什么最终选择修清漪园,而不是更加气派的圆明园呢?

实际上,英法联军毁掉的并非圆明园一个,其实一共是“三山五园”,所谓的“三山五园”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这三座山上建立的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

由于圆明园最大,最宏伟,无价珍宝最多,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其他四座园林,只提圆明园被毁。

之所以光绪帝选择了修清漪园而不是圆明园,一方面是钱的问题,修圆明园绝不是750万两银子就够的;二是名声问题,毕竟人们都知圆明园被西方列强毁了,慈禧太后到这里享受退休的风光,不够吉利。况且修园子一方面是为了庆祝慈禧太后退休,另一方面也是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

二、

当然,还有第三个原因!

那就是修园子,必须师出有名,也引出了我们的题目,当年同治帝为什么没能修成圆明园,而光绪帝却修好了颐和园?

我们先看同治帝的重修圆明园之梦:

圆明园前前后后修了很多年,当年并不叫圆明园,是康熙帝送给雍正帝的一个普通园子。因为当时的雍正帝信佛,也信道,信奉“三教合一”,他有两个法号,一个法号是“圆明”,另一个法号是“破尘”。

圆明园的命名就取自其第一个法号,圆明园历经三朝,直到乾隆朝才最终成型,这个园林也深受各位皇帝的喜爱。

尤其是同治帝的老爹,咸丰帝,对圆明园的喜爱达到顶峰,甚至于舍弃紫禁城,搬到圆明园来办公与生活。

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讲,丢块土地,无伤大雅,毕竟土地是大清朝的,但园子是自己的啊。可想而知,逃到热河的咸丰帝听说圆明园被毁,有多么的难过和悲伤?

也正是因为这种伤心和难过,咸丰帝心想,朕的宝贝园子都没了,还回京城干嘛啊?就这样,别别扭扭,懊恼又拧巴的咸丰帝,在热河避了一年多的暑,最终没能熬过1861年的夏天,一命呜呼了。

或许是慈禧太后经常回忆,当年跟先帝在圆明园游山玩水的美好生活,在同治七年,就曾提过重修圆明园,用于缅怀先帝。

但当时,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全国各地,还有零散的农民起义军,再加上西方列强在各地边境上蠢蠢欲动。该提案,终被恭亲王奕䜣及其他王公大臣反对,以奕䜣得罪慈禧太后为代价,没能执行。

三、

等到了同治十一年,这次不是慈禧太后首先提出了,是同治帝再次提出要修圆明园,而且是信心十足,谁也不能反驳。

那么这一次为什么还是没能修成呢?

同治帝一心要修圆明园,一方面有其作为儿子,帮助老爹完成未了之心愿的目的;二来,他刚刚亲政,碍于慈禧太后总在妨碍自己大展手脚,他急于修个园子,让慈禧太后搬进去安享天年;三是,作为天子,他也想做出一番光荣事业,修园子可以作为政绩,记录史册。

当然,同治帝本身也是一个纨绔子弟,骄奢淫耻,急功近利,是他本身的性格所致。

本身修园子这种事,是由内务府全权办理的,不管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们,还是同治帝身边的太监们,都是全力支持,毕竟油水大大的。耳边风吹多了,清王朝权力最大的两个人,同治帝和慈禧太后自然也就想到一块去了。

由于之前曾经得罪过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所以这次恭亲王奕䜣并没有直接反对,相反,他还带头捐款二万两银子用于修园子。

虽然帝师李光藻和御史游百川带头反对,并不惜以丢掉官职为筹码拼死进谏,但无济于事。同治帝只会把这些反对的声音,当成对其亲政的不满,统统给扣上了大不敬的帽子。

当时清朝的外部环境很不好,东南、东北、西北,都有战事要打,军费都没有着落,修圆明园何其艰难。又赶上了“李光昭欺罔招摇案”,这个案子我们之前讲过,这里略过。

四、

总之,园子才修了十个月,财政就枯竭了,趁着李光昭案爆发,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外加一众王公贵臣,一起进谏,恭亲王奕䜣提了八条建议:

“停园工、戒微行、远宦寺、绝小人、警宴朝、开言路、惩夷患、去玩好!”

过了十多天,同治帝都没反馈,无奈之下,恭亲王奕䜣再次前来进谏,这一次惹恼了同治帝:

“奕䜣,你欺朕年幼,跋扈弄权,和你儿子一起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莫非是逼宫不成?”

随后说了一句:

“此位让尔,何如?”

同时,同治帝还下令,要处死恭亲王奕䜣,这下子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了,无奈之下,慈禧太后出面调停。分析了当下的局势之后,恐不得民心,同治帝这才收回成命,修园子的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也就是说,当年同治帝修圆明园失败了,光绪帝如果还修圆明园,则必然也会招致很多大臣的反对,这也是他改修清漪园的原因所在。

那么,回到题目,我们再分析一下,为什么同治帝没办到的事情,光绪帝办到了呢?

五、

光绪帝开始修清漪园的时候,正是清朝的洋务运动搞得风风火火的时候,不同于同治朝,光绪朝此时的财政问题并没有那么艰难。

而且,自光绪帝即位之后,清朝打的几次战争,无一例外,均是胜利:

中法战争,清朝其实是胜的,甚至把法国内阁都给打垮台了;二是台湾建立了行省,并且粉碎了西方列强侵占东南的企图;三是左宗棠平定了新疆的叛乱,并且驻军并在新疆置省;四是清朝内部的各种起义军,捻军也罢,回军也罢,均得以镇压。

光绪帝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又赶上亲政,当然也想让慈禧太后早早交权,去颐和园养老。

再有就是恭亲王奕䜣已经下台,此时在台上的是自己的老爹醇亲王奕譞,父子当然同心,恨不得早点修好园子,慈禧太后快搬走。

也就是说,光绪帝修清漪园时,朝廷只剩下两波势力,一波帝党,一波后党,都是支持修园子的,这是有利的一面。而且光绪帝的人品,及能力,也远超同治帝,那小子16岁奏折还看不懂呢,寻花问柳的,从小就有做昏君的天赋。

至于师出有名的问题,也解决了:

“此举为皇帝孝养所关,深宫未忍过拂,况工用所需,悉出节省羡余,未动司农正款,亦属无伤国计。”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修颐和园,并没有占用朝廷正常的开支,而且醇亲王比较聪明,以建水师的名义,在昆明湖上办水操学堂,实际上钱都挪去修园子了。再加上“海防捐”的捐款,还有各地衙门的认捐,加上杂七杂八的拨款,银子就凑齐了。

总结:

同治帝要修圆明园,当时其威望不行,一些想法太幼稚,朝中还有恭亲王奕䜣等掌权派制约,慈禧太后还无法做到一手遮天。再加上国库无法支持,所以,即使慈禧和皇帝都想修,也没有修成。

而光绪帝要修颐和园,其各项能力要强于同治帝,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婉言,属于潜移默化的方式。而且此时朝中没有第三方势力干涉,此时的慈禧太后又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且清朝经过洋务运动之后,国力有所提升,还不至于修不起园子的地步。

所以,他成功了!

只是,光绪帝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夺权,本以为搬进颐和园的慈禧太后不再过问政事。没曾想,自己主持维新变法,还是太过激进,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搬回了紫禁城,结束了退休生活,重新掌政。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