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赏玩】王大凡创作的一套瓷板画赏析

悠闲走的孔雀 2025-04-13 22:32:33

王大凡创作的一套瓷板画赏析

王大凡作四扇屏瓷板画一套

日前见到一件民国时期册瓷板画藏品,制作者是“珠山八友”的王大凡,这是一套四扇屏,画面是粉彩人物,内容均为古代文人雅士的意趣,包含“举杯抒情”、“右军爱鹅”、“男儿立志”和“意游康庄”, 均有王大凡名章款识。瓷板胎体坚质细腻,釉水明润白皙,四屏均各独立镶嵌于硬木框内,木框规格为33.9×13.6cm,边框宽度2.4 cm。红木框材质坚硬,包浆厚重,榫卯严实,顶端正中镶有黄铜圆环挂纽,黑绿包浆与木质纹理的岁月蒙尘彰显出厚重的年代感。

王大凡行书题识及印款

藏家的这四屏瓷板画,每幅上面都有题款,除了说明绘画内容的主题,还明确注明创作的时间、地点和作者为“丁卯年王大凡作于珠山”,丁卯年换算为公历是1927年,时年王大凡应为三十九岁,在其创作生涯中属于已成名十二年,技法已有所成,但还未臻于完善,尚未创造出“落地粉彩”的新技法,因而这些瓷板画在绘画技法和内容表达上均达到较高的水品,无可挑剔,但其绘制的内容和色彩运用仍然囿于清末传统,画风和表现手法缺少新意。

画中描绘了四位古代文人雅士:“举杯抒情”典出于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之诗句,画中李白仰面对月,拱举酒杯,面色虔诚、宁静,面颊施彩时在眉间、鼻梁以及颧骨等高凸部位以粉底留白,以示月光映射,皎洁生辉,细节宛然,颇得西画中的光影明暗变化之妙,可见作者匠心独具;

“右军爱鹅”画的是王羲之的雅致癖好,大师右手高抬拎布囊,左手轻拢托住布包底部,包裹中一只肥美的大白鹅扭项回首,生态活泼,王羲之低头凝视,眉绽眼笑,一副心得意足的模样,发自内心的爱意油然而生;

“男儿立志”应该是讲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画中人物手捧书卷高高举起,微微扭头眼睛望向地下,似乎要把书卷掷下,神态举动符合要表达的内容,但人物年岁偏老了些,且神态雍容儒雅,太过学究气,不敢过于臆断;“意游康庄”一屏争议较大,查了很多资料却没有找到典故出于何处,所绘人物道家打扮,背背书囊,且根据题目意旨,似乎近于庄周,尚待大学识家指点给予榷论。

画面绘画风格一致,人物装束均为深褐色,还没有象后期的作品那样设色丰富,绚丽照人。背景除底部以一些点划表示地面外,其余全部留白,没有任何衬景,不似后期作品重于翠绿林木和明妍花卉等多层次衬景的描绘,也许是因为这套屏画的尺幅较小所限吧。

绘画多用中锋,用笔老到洗练,线条遒劲舒畅,画面朴拙厚重,章法别致有序,很有装饰的味道。填色厚实浓重,黑、白、红分明,色调深沉凝重,层次感很强,有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所画人物圆润饱满,尤其脸部神态刻画细腻,晕染手法独特,注重明暗光影的变化,很强立体感使画中人如临身边,栩栩如生。

人物装束采用了明代服饰,李白纱帽官袍,活脱脱一个县官俗隶,班超儒冠广袖,真好像财主员外,显得不伦不类,这一方面是创作不够严谨,疏于考证,另一方面也源于流于传统,沿袭了清末绣像画的画风特点,于无意中突显了其创作“雅俗共赏”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

作者以其擅长的行书题写题识,字体秀美俊逸而又遒劲精妙,功力扎实深厚。可能受到画幅较小的限制,这套瓷画的题款比较简单,没有诗文,仅仅写明了创作的时间(干支纪年)、作者姓名和创作地点,简明扼要,没有后期题识中的“黟山樵子”、 、“希平居士”、“希平草庐”等名号。题识以竖行书写,上下各押一枚闲章作为印款,简单随性,旷淡而又自然。

历史典故人物画是王大凡创作的一个典型题材,这套瓷板画保存完好,体现了作者中期创作的鲜明特点,是不可多得的藏品。

(撰文:豆国庆)

孔夫子旧书网店铺

0 阅读:0

悠闲走的孔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