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主张“理先气后”“格物致知”,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
1.理一分殊,万物一理。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3.格物致知,即物穷理。
4.存天理,灭人欲。
5.心统性情,性即理也。
6.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7.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8.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天地之间,一理而已。
11.人之所以为学,心与理而已。
12.阴阳是气,五行是质。
13.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
14.理无形而气有迹。
15.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16.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
17.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18.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
19.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
20.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
21.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22.理在气中,如月映万川。
23.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
2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是得乎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
25.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26.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27.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28.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29.仁者,本心之全德。
30.义者,心之制、事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