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1032-1085年),北宋理学家,代表作《识仁篇》。
1.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2.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3.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4.学者须先识仁。
5.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6.心即理也,天下无性外之物。
7.天地之间,非独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也。
8.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9.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
10.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11.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
12.学在诚知诚养中求之而已。
13.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
14.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15.观天理,亦须放开意思,开阔得心胸。
16.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
17.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则于德性有损。
18.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
19.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
20.浩然之气,天地之正气,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屈。
21.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
22.诚者合内外之道,不诚无物。
23.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
24.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
25.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26.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之源,恐未安。
27.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
28.学至于乐则成矣。
29.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
30.存久自明,安待穷索?
══════════
我是“或有所得”,感谢【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