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薛家(次章)李世民本不想攻打高句丽,奈何渊盖苏文自己作死

惊心鸟 2024-07-24 01:12:24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事务就有很大的话语权。不论是在扶余王国时代,还是后来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足鼎立,中原王朝都以宗主国的姿态管理朝鲜半岛事务。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朝鲜半岛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主要是由朝鲜半岛和与其毗邻的辽东大地的环境决定的,这样的地方对于富庶的中原王朝而言吸引力很有限。这里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缓慢,收成很低,也就造成了人口数量很少。这样的地方给中原王朝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很多人都看不上。

然而这里又是民族杂居之所,边患严重之地,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北方边境。这里的少数民族众多,他们生存不易,常常互相攻伐掠夺,争取生存的机会。在缺乏食物的时候常带兵南下和西进,侵略中原的州郡,给中原王朝边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因此中原王朝对这些地方不能置之不理,必须要掌控起来。

朝鲜半岛的势力在这一带是比较强的,最早和上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商朝被周武王所灭,商纣王的弟弟箕子逃到辽东和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这是商朝北逃的遗民和当地少数民族发展起来的政权,于是开始了朝鲜半岛和中原王朝的交往。而中原文化的东传,使得朝鲜半岛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最强的势力之一。

所以历朝历代,朝鲜半岛和辽东政权都在中原王朝的管制之下。这里的国王都向中原王朝称臣,王位的更迭也是需要中原王朝的承认才具有法律效力。可是这些国家内部也常常出现谋朝篡位的情况,中原王朝也不可能毫无底线的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这种谋朝篡位上台的政权与中原王朝发生了各种矛盾,甚至引发战争。而朝鲜半岛和辽东本身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少,他们之间也互相攻伐,而又都是受到中原王朝册封的,所以矛盾很快便转移出来。这种情况成为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地区战争的根源所在。

对于中原王朝来讲,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不能出现统一的政权,因为那是对北方边境最大的威胁。他们希望这里的少数民族各自为战,各自守御领地,互相鼎足而治理。中原王朝便可以用宗主国的超然身份去调和其中的利益和矛盾,使其永远没有能力威胁到中原。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朝鲜半岛是由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著称,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高句丽势力最强,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在隋朝时三次打败隋炀帝的百万大军,是对中原最大的威胁。可是由于东突厥的存在,唐朝暂时无力收拾东北方面的局面。

在经过了隋末乱世的征战之后,中原处于民生凋敝,国力日衰的状态。这样的唐朝时刻在东突厥铁蹄的威胁之下,无力管理朝鲜半岛的事务,只能做一个象征性的宗主国。而朝鲜半岛三国最初还是按照传统向唐高祖李渊称臣,取得了各自立国的合法地位。可他们内部却开始了各种纷争和矛盾,出现不少战争场面。由于唐朝忙着恢复国力,后来又跟东突厥和西域打仗,只能暂时放弃了对朝鲜半岛事务的干预。然而这种不干预的情况不但让高句丽政权上下产生误判,还野心勃勃的出兵新罗,开始了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

在唐太宗李世民眼里,中原的第一大敌是东突厥,然后是西域诸国,最后才是东北方的朝鲜半岛。在东突厥和西域问题没有解决前,他是不会贸然出兵东北的。一方面是东突厥和西域直接威胁到关中长安,这是必须解决的大患。另一方面也是朝鲜半岛的“鸡肋”属性让李世民很头疼,对于战争解决的兴趣不大。

朝鲜半岛资源贫乏,人口不多,但是地形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对唐朝非常不利。隋炀帝出动百万大绝攻打高句丽,最终把国家都折腾亡了,李世民不可不慎重做决定。高句丽能抵挡隋朝三次进攻,也不是其战斗力有多强,而是自然环境恶劣所致。

从长安攻打高句丽,光粮草的耗费就让隋朝不堪重负。隋末乱世中很多农民起兵依附于反隋的军队,就是因为他们所承担的兵役和劳役过重。而朝鲜半岛和辽东地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隋朝军队战斗力大减。隋军是攻方,野外作战,对极寒气候的适应能力很差。而高句丽的军队有城墙和工事保护,有充足的后勤准备,以逸待劳之下有利于打持久战。这种打法到了冬天,中原军队就吃不消了,于是产生士气低下和大量士兵逃亡的情况。可以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失败不是在于战斗力问题,而是被气候和后勤打败。

李世民对这些问题早就心知肚明,所以引以为戒,在时机成熟前尽量不与高句丽发生战争。对于高句丽入侵新罗、辽东等国的事情,李世民多派使者从中调停,希望能够暂时安抚高句丽。然而这种调停却给了高句丽高层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认为唐朝外强中干,比隋朝都还不如。于是高句丽干脆变本加厉,开始了统一朝鲜半岛的进程。高句丽的高层之所以有这种判断,除了唐朝暂时无力东顾外,也有隋朝三次战败给他们带来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高句丽的野心就膨胀了,于是有了挑战唐朝的勇气。

高句丽内部虽然国王荣留王高建武和权臣渊盖苏文不和,但在对待唐朝的问题上是一致的。早在驻扎东北的唐军摧毁高句丽建的隋军京观时,双方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高句丽人以隋军战败被杀的将士头颅做京观,这让唐军非常愤怒,所以李世民命令唐军摧毁了京观。而荣留王高建武则开始在边境屯兵,并修建所谓的千里长城,防备唐军东进。这样一来,作为宗主国的唐朝就很没有面子。李世民是要面子的人,可由于东突厥的存在,他只能忍下这口气。李世民的忍耐却成为高句丽野心膨胀的催化剂,使得高句丽走上背离的道路。

后来荣留王和渊盖苏文争权失败被杀,渊盖苏文扶持高藏为新的高句丽国王,自认高句丽摄政,两国的矛盾越发激烈了。渊盖苏文上台后变本加厉,进一步的作死行为彻底激怒了李世民。他先是拒绝了唐朝派使节给高藏王册封,这就这就否定了唐朝宗主国的地位。然后又和百济联合出兵攻打新罗,并拒绝唐朝使节调停,彻底断绝了两国来往。如此一来,唐朝对东北方的管控这地失败,不但丢了面子,还丢了里子。一旦高句丽顺利灭掉新罗,再兼并百济,统一朝鲜半岛,以渊盖苏文的野心很可能就是从辽东出兵,攻打唐朝的北疆州郡。

这样的情况李世民是不能容忍的,他连东突厥都敢刚正面,岂会被小小的高句丽欺负?李世民灭了东突厥和高昌国后,西域诸国纷纷臣服,升级为东亚地区的“天可汗”,于是找高句丽的后账便提上了日程。从“天可汗”的角度看,渊盖苏文的那些违背唐朝法度的做法必须是要严惩的,否则唐朝就不能震慑东北方面各国和各部落。这既是唐朝利益所在,也关系着李世民“天可汗”的尊严。李世民攻打高句丽,既是破坏高句丽一统朝鲜半岛的计划,解除唐朝的后患,也是杀鸡吓猴,震慑东北面其它的少数民族政权。

虽然在李世民时期与高句丽的战争并未达到最终的战略目的,但安市之战中唐军的战果还是震慑了周边的国家。这一战唐朝占领了高句丽在辽东的大量城市,击败了数十万军队,对高句丽的国力形成了很大的削弱,让其暂时无力统一朝鲜半岛。可是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原型,李世民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他在这方面很谨慎,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尽量控制出兵的规模和后勤保障,以此见少战争对唐朝国内的损害。如果抛开灭国的战略目的不谈,唐朝这一仗还是有很大收益的。而这薛仁贵正式在这一战中成名,最终成为唐朝第二代名将。

0 阅读:10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