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考研复试细则引争议,卓越工程师“掐尖”?

光洒诗篇 2025-03-27 13:54:47

考研复试,一场决定命运走向的考试,向来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最近,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复试细则,却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点涟漪。说实话,乍一看,这细则也没啥特别的,哪个学校的复试不都差不多这样?

公布招生计划、划定复试线、提交各种材料,最后来场笔试加面试。但仔细一琢磨,里面有些门道,值得咱们唠唠。比如说,这“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简称“卓工专项”),听起来就高大上。学院专门拿出名额,提前安排这部分考生的面试,按总成绩排序录取。这操作,有点像“掐尖”。这部分考生,明显是学院瞄准了未来的工程技术骨干,提前锁定。

这种“定向培养”,好处当然有。能让有工程实践经验或者对工程领域有浓厚兴趣的考生,更早地进入,接受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但问题也来了,这会不会变相地造成另一种不公平?你想啊,这“卓工专项”的考生提前录取了,那剩下的名额,留给普通考生的自然就少了。这就像分蛋糕,一部分人先拿走了大块,剩下的人只能分剩下的。当然,学院也有自己的考量。现在都讲究产学研结合,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工程师,这“卓工专项”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且,人家也说了,没被“卓工专项”录取的,还能参加普通考生的面试,机会还是有的。但问题在于,这“卓工专项”的门槛是啥?学院网站上只说了要填个“报名基本信息表”,但具体要啥条件,有没有啥隐形标准,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如果这“卓工专项”成了某些人“镀金”的工具,那可就变味了。再说说这个复试的流程。

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这都是常规操作。但这个“综合面试”,就有点玄妙了。面试官要考察考生的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听起来啥都要考,但具体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这就全凭面试官的自由发挥了。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风险,那就是面试官的主观性。虽然学院规定了每个小组至少有5名老师,而且要进行培训,但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难免会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万一遇到个“眼缘”不好的,或者表达能力不强的,可能就吃亏了。

而且,这个“综合面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还不小,直接决定了考生能否被录取。所以,这“综合面试”的公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同等学力考生加试”。对于那些非科班出身,或者自学成才的考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额外的门槛。虽然加试的科目是本科主干课程,但对于很久没接触课本的人来说,要重新捡起来,也需要付出不少努力。当然,设置加试也是有道理的。

毕竟,同等学力考生的基础相对薄弱,需要通过加试来考察其是否具备攻读研究生的能力。但问题在于,这加试的难度如何把握?如果难度过高,可能会把一些有潜力的考生拒之门外;如果难度过低,又可能无法真正考察出考生的水平。说到底,考研复试,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公平、公正的坚守。任何一项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漏洞,保障每个考生的权益。这就像烧一壶水,水烧开了,才能泡出好茶。但如果壶底有个洞,水还没烧开就漏光了,那再好的茶叶也白搭。希望这复试细则,能不断完善,堵住那些可能存在的“漏洞”,让每个有梦想的年轻人,都能公平地站在起跑线上,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仅这一个目标,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肃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