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美国科学家正遭受特朗普的“绞杀”,纷纷开始逃离美国高校

谈数码过千里 2025-04-12 17:06:35
前沿导读

据英国媒体《金融时报》信息报道称,特朗普总统上台之后,正在持续对美国本土的教育体系和科研机构进行“整顿抨击”,这让许多在美国工作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开始纷纷逃离美国高校。

与此同时,有大约2000多名美国的顶级科学家发布联合公开信,在信中表示美国的科研群体正在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并且美国的科研氛围笼罩在一层“恐惧”、“被摧毁”的阴影中。

削减科研资金

美国政府的政策团队在特朗普的带领下提出了“科技主权”计划,其目的是拿出国家科学基金会经济预算的40%,分配给战略安全领域。这种用教育科研经费来补贴美国对外科技战的做法,直接导致了美国科研领域出现结构性崩塌。

在材料学领域,其经济预算被削减了大约37%、美国高能物理实验室装置被迫暂停了12个研发项目。科研项目的停止,引起了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24所美国高校的联合抗议。

各大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当中的2000多名科学家,联合发布了一份声明报告。

在报告当中,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美国政府这种对科学家和科学界的攻击,会逐步摧毁美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如果美国的研究事业被瓦解,那么美国的科研群体会失去曾经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技术优势,这完全属于是自毁根基的做法。

曾经的美国硅谷,是全球新兴科技的发源地,也是全球范围内科研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但是随着美国政府持续在对外制裁、施加关税等恶意政策的实施下,美国科研环境正在逐步恶化,甚至已经透支了许多科学家对美国的信任程度。

与之相对的则是中国的科研环境正在逐步变好,中国不但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还有这强盛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的地域资源。再加上国家政府对新兴科技的大力支持,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重视,曾经赴美工作的华人科学家群体,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准备回到中国发展。

但是随后美国就发起了“中国行动计划”,对在美工作的华人群体进行深入调查,针对性的打压华人科学家,禁止其将美国技术透露给中国企业。

中国行动计划开始于2018年,根据MIT技术评论的统计显示,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美国总共进行了189项针对性调查。其中的调查对象,93%都是华人和华裔科学家群体。尽管调查行动声势浩大,但是最终却没有一位科学家被定罪。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田纳西大学的胡安明教授,FBI对胡教授和其家人进行了2000多个小时的监视调查,但是最终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可以证明他将纳米技术输送给中国企业。

虽然胡安明被法院裁定无罪释放,但是美国的调查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不但失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而且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活着,甚至自己家人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证。

科研人员回流

根据NSF数据显示,华人科学家在近几年的回国比例持续走高。在2024年,华人科学家的回国比例达到了38%,对比最开始的2018年,这个比例提升了27个百分点。

根据《科学计量学》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3年的时间内,总共有3876名华裔科学家从美国回到了中国发展,甚至还有部分外籍的科学家在看到中国良好的发展前景之后,选择来到中国发展。

在七十年代左右,晶体管发明人之一、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曾经作为代表来到中国进行技术交流。在看到中国的科研环境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之后,巴丁认为彼时的中国芯片产业看不到发展的希望,而且科研环境无法与美国硅谷相比,留不下人才。

如今这个局面颠倒了过来,美国成为了科学家们唾弃的地区,而中国企业在新兴科技的发展中日益强盛,并且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在大热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团队凭借着曾经归国的华人科学家带来的干法电极技术,将生产制造成本降低至$63/kWh,这个成本要比美国的动力电池价格低58%左右。

与此同时,美国在重构本土供应链上面也陷入了逆境,过渡缺乏有技术的工程师,将会导致美国的产业链投产周期延长18个月的时间。

0 阅读:210

谈数码过千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